受到台海情勢及國際戰爭等影響,台灣民間造船業者也展現自主研發實力,11月底在高雄國際遊艇展上,展出台灣首艘匿蹤攻擊型無人艇,已獲得其他國家洽詢採購,引起不少人關注。
就因為上述的好消息,我們更應該好好的放開視野,超越黨派,拋棄成見,完全爲了台灣人民的福祉,捍衛主權,來更深入的探討台灣潛艦國造的議題。
不管任何政府花人民血汗錢而投資現代武器,需要考慮到這幾個原則:殺傷力大,存活率高,成本低,操作容易,發展迅速並且生產量大。
尤其依據台灣特殊的國防需要,李喜明將軍與美國許多軍事專家都同意以上的原則。
因為美國與中國國家都很大,它們有本錢犯錯。但台灣資源有限,地位獨特也危險,沒有太多本錢與時間出錯。這個是現實,絕對不是妄自菲薄。
潛艦國造的議題就是最好的例子,花費的資源與時間那麼多,就應該把成本效益,利弊得失,全部攤開來討論,不可因人因黨派而廢言!
持不同意見的人,即使是不同黨派,也不能妖魔化之。這種基本態度不分藍綠。
台灣應優先發展無人攻擊艦艇,而非潛艦國造
為了拋磚引玉,我提供以下觀點給大家參考,反對台灣潛艇國造而建議轉向發展無人攻擊艦艇的理由,可包括以下幾點:
1. 成本效益較高
潛艇國造需要巨額資金投入,包括設計、建造、測試和維護。相比之下,無人攻擊艦艇的研發與製造成本相對較低,可以以更低的成本部署更多數量,增加戰場彈性。
何況,台灣以前從來沒有製造潛艦的經驗,萬事起頭難,又很難得到先進國家的公開協助,成本與時間都沒有完全的把握。
因此,台灣既然已經成功發展並製造無人艇,何苦捨近求遠呢?
2. 生產週期與部署速度
潛艇的建造和測試週期長,短期內無法形成戰力。而無人攻擊艦艇可以更快速地設計、生產並投入實際部署,提升台灣的即時防衛能力。
3. 戰略靈活性
無人攻擊艦艇體積小、機動性高,可以分散部署,不易成為敵方的單一攻擊目標。
相較於潛艇,無人艦艇能更靈活地執行多樣化任務,如巡邏、偵察和精確攻擊。
這些優點已經完全在俄烏戰爭中驗證無誤,不是臆測的理論而已。
4. 技術門檻與國際合作
台灣在無人系統的技術發展上相對具有優勢,而潛艇建造涉及複雜的技術瓶頸(如動力系統、靜音技術等),需要依賴國際協助,且可能遭遇國際阻力或禁運。
5. 戰場適應性
在台灣海峽的地理條件下(深度太淺,浪大,水流不稳定,非常不利傳統潛艦)加上柴油動力潛艇活動空間有限,易受到中國反潛能力的壓制。
無人攻擊艦艇則更適合近海和沿岸作戰,可靈活應對不同威脅。
6. 降低人員風險
潛艇作戰需派遣訓練有素的船員,若潛艇被擊沉會導致人員重大傷亡。而無人攻擊艦艇無需人員駐守,即使損失也不會危及生命。
7. 創新戰術
無人艦艇可以採用蜂群戰術,同時部署大量單位,對敵方施加壓力並分散其注意力,這是傳統潛艇無法做到的。
8. 維護和操作成本較低
潛艇的後勤需求與維護成本極高,而無人艦艇結構簡單,操作和維護更為經濟,有助於降低長期國防預算壓力。
9. 因爲傳統柴油潛艦成本高,發展時間很長,很難控制管理乃至容易造成一些不法分子之貪污,浪費,洩密乃至破壞。
10. 台灣無人攻擊艦艇可以立刻供台灣軍方使用,相對的,基於現有的技術國造潛艦幾年成功出場後,那時能否仍適用千變萬化的軍事要求呢?
總之。無人攻擊艦艇相較於潛艇,可能更符合台灣的防衛需求和資源分配現實。
作者簡介_湯先鈍 Simon H. Tang
Californian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 與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兼任教授;台灣大學法律系學士,PhD of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