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網路等新興科技浪潮帶來挑戰,公視與華視共同投資3000萬元的一家新創公司,三大領域業務包含數據分析、社群行銷及AI應用,預計在第3年可轉虧為盈,但有多名在野黨立委質疑華視持續虧損,竟還要投資「新創公司」。
對此,身兼公視與華視董事長的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親上火線,接受《今周刊》專訪,回應各界問題,包括經營團隊推動新創公司的起心動念、如何看待華視面對的財務與經營、新創公司業務方向為何,與如何達成預期目標,以及如何回應各界看法,本文以摘要問答方式呈現。
問:推動新創公司的起心動念?
答:公廣集團推動新創公司並非即興之舉,而是基於2年前我競選董事長時就制定的藍圖,擔任董事長後,我立即推動創新創業、資產活化及數位轉型三大策略小組,經過2年努力發現,公廣集團數位轉型進展未達期待,華視即便內容傑出仍無法止損,此時自然得尋求突破經營瓶頸、解決經營痛點。
本屆董事會已有多項成果,如推動修法取消政府捐贈上限、推出兒少平台「小公視(PTX XS)」、創設英語頻道「TaiwanPlus」 並主辦2023世界公視大展(INPUT)等,國內外影響力大幅提升,但作為負責任的經營者,不能對華視虧損及數位轉型瓶頸視若無睹,更不能忽視AI時代挑戰,唯有積極創新才能帶來改變。
問:華視面臨何種經營問題?開源節流遇到何種挑戰?
答:華視面臨的經營問題,是整體電視產業共同的挑戰。電視產業的傳統廣告收入大幅下滑,從10年前246億元下滑至去年178億元,反觀網路廣告則從162億元陡升至610億元,升幅達277%。
儘管華視等電視台可運用自身優勢,做保健食品等「業外」投資為生財之道,但政治廣告甚至於新聞置入性行銷等儘管「收入可觀」,但都是以專業倫理自我要求的華視所不能從事的業務,種種限制下,必須走「正路」的華視收入來源自然更受限。
▲公視、華視董事長胡元輝認為,公廣集團數位轉型進展未達期待,勢必得尋求突破經營瓶頸、解決經營痛點。公視提供
華視固定支出逐年增長,短期貸款已達41億元,加上升息壓力,使利息去年較前年增加2600多萬元,其餘水電、人事等也都逐年增加,董事會及經管團隊豈能夠坐視不顧,繼續當「坐在金山上的乞丐」?
此外,華視有20多年未調薪,為吸引人才並改善勞工權益,董事會決議今年7月起全面調薪,每年會增約1700多萬元支出,但董事會一致認為,透過數位創新與新營收模式是未來發展關鍵,盼社會各界理解其必要性與投入合理性。
問:華視即使強化內容仍無法解決虧損問題?
答:經過這2年強化內容製作與管理制度後後,華視廣告收入大幅增長,從過去約2億到3億餘元,到今年可望突破5.5億元,然華視加入公廣集團以來,年均虧損達2.5億至3億元,傳統營運模式已難以持續。
因此,「華視正是因為虧損,所以要找出路」,近幾年即使成本累增,仍可透過適當的經營策略,讓虧損都降到平均值以下,但顯見繼續走傳桶營運模式,將是死路一條。
華視正是因為虧損,所以要找出路,更何況「向數位𨍭」已是不可逆趨勢,電視產業的數位轉型或AI轉型是「本業」、是「正業」,不是「業外」。
問:公廣集團新創公司業務方向?能達預期目標?
答:公廣集團計劃成立的新創公司,聚焦數據分析、社群行銷及AI應用三大領域,這些都是公廣集團自身數位轉型所需能力,也盼藉此新創公司協助並協力開發集團外的業務。且公廣集團擁有製作優質內容能力及完整資料庫,但需透過有效處理轉化為有用資訊,以發展成AI應用模型來服務媒體產業。
新創公司聚焦AI應用,目標並非自力發展先進AI技術,而是積極尋找及導入公廣集團可用AI技術,結合公廣集團優勢,打造適合台灣傳播領域的AI解決方案,也藉此達到公共服務及增加營收兩大目標。
▲AI科技的發展為新聞產業帶來挑戰與契機。示意圖,Shutterstock
舉例來說,這些AI應用可用在新聞資料核實、影像臉部辨識、摘要生成及客製化多平台內容等,增強內容效率與價值,同時透過整理與利用現有中文資料庫,確保技術符合台灣的本地需求與語境,促成技術應用落地與推廣。
新創公司初始資本額為3000萬元,由公視與華視共同投資,分別占股49%與51%,坦白說這投資額並不大,比一部戲劇投資還不如,但就實際業務需求及財務預估來說,應已夠作為新公司起始資金。
沒有任何一家新創敢保證穩賺不賠,或保證創新業務不須承擔風險,但經內部盤點市場需求後,我們有相當程度信心能找到立足點,並規劃在前2年的有限虧損況下,有機會再第三年轉虧為盈。
問:為何不在公廣集團內建置新單位?如何消弭外界安插酬庸人士質疑?
答:以目前公廣集團體質而言,追求創新的傳播科技人才,不易在現行組織內存活及發展,這2年公廣集團也期望招聘資訊科技人才,但不是因薪資與現行制度不合,就是對個人組織內發展有疑慮。
此外,電視產業都會設立一至多個子公司或關係企業,以靈活應付不同業務需求,且公視與華視都設有關係法人監理辦法,不可能不按規定處理公司業務或人事,所謂安插酬庸人士說法,「請看我到公廣集團服務後的人事任用」,「事實就是最好的檢驗」,請一起來監督我們的人事。
▲中華電視公司(華視)建物外觀。《今周刊》攝影資料庫
問:面對各界質疑與爭議,會如何回應?
答:「公視法」規定「公共電視係獨立經營,不受干涉」,但國民全體都是我們「利益關係人」,經費來自納稅人,營運方式自然須接受社會與國會檢視,我們會在平衡透明與自主間盡力溝通、解釋,減少誤解。公共媒體核心價值不在規避爭議,而是面對挑戰並尋求解決之道,也為數位轉型與營收開拓努力。
到公廣集團服務前,我就知道必定會面對不少誤解、爭議或質疑,我會誠意面對、誠心處理。不過我也深知「進廚房就不能怕廚房熟」,這兩年我得罪的人可多了!這2年來惡意流言無所不在,但因我無所求,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只求「凡事盡其所能、盡其在我」。
相關新聞:
「世界的關心,從不只有在媒體」台灣如何成為外媒焦點?學者提5大觀點:誇大、偏斜報導已是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