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週二(11/19)、週三連2日舉辦兒少安置與自立學術研討會,邀請政府部門、國內外學者專家與社工師分享安置策略與政策。
對於有從業人員建議,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國際審查標準沒有考量到東西方文化差異,應適時給予說明,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組長林資芮回應,確實也有發現到我國國情與西方國家不同,在替代性照顧部分,沒有辦法完全嵌入其架構,未來修正時將會納入考量。
研討會邀請美國康乃爾大學布朗芬布倫納轉譯研究中心資深協同主持人瑪莎˙霍登(Martha Holden)以視訊方式進行專題演說,向台灣從業人員介紹「以科學評估及在地數據」為基礎、倡導多層面環境建構的照顧模式CARE。
社團法人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理事長雷倩在開場時指出,台灣現今兒少安置環境有非常巨大的改變,現場許多第一線工作者,無論是在行政、保護、照顧,以及協助這些孩子的過程中,都有跟以前不一樣的挑戰。
在面對這些挑戰的時候更需要有更好的訓練,更好的團隊、還有更好的夥伴,希望研討會的講者能夠給予知識外,參與者也能找到一起面對挑戰的夥伴。
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19日舉行「同舟共濟迎向韌性世代:兒少安置與自立學術研討會」,邀請社工師、心理輔導員、專家、學者與政府官員分享兒少安置政策與各類建議。政策專講邀請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組長林資芮,講解有關政府兒少安置和自立服務的方向。
在國外專講部分,還邀請日本鳥取兒童學園(兒少安置機構)園長藤野謙一、新加坡兒童援助會(CAS)執行董事吳周明進行演說和分享。
▲ 雷倩指出,希望研討會的講者能給予第一線從業人員知識,參與者也能透過會議,找到一起面對挑戰的夥伴。圖/蘇芳禾攝
少子化後...安置兒少比率確提高
談到國內兒少安置現狀,林資芮指出,受少子化影響,兒少安置人數雖然減少,但是因社會快速變遷,許多家庭功能(失能)無法照顧小孩,安置比率近年有提高趨勢。
▲安置比例近年有提高趨勢。 圖/社家署
而在各類安置資源部分,仍以「機構安置」佔多數,約占5成;「寄養安置」次之,約占35%。「親屬安置」、「寄養安置」、「團體家庭」及「居家托育安置」等家庭式照顧之比率,逐年略為成長,機構安置之比率則逐年減少。
▲ 各類安置資源部分,仍以「機構安置」佔多數,不過逐年減少。 圖/社家署
現況挑戰:寄養父母高齡化、機構安置比率高
談到現況面對的挑戰,林資芮表示,由於年輕世代不生小孩的狀況普遍,有意願照顧寄養兒少的數量也逐年降低,寄養父母也有高齡化趨勢。
此外,還包括家長申請安置比率較高、兒少家外安置時間較長、機構安置比率較高、多數安置兒少有轉換安置經驗、自立培力及支持資源尚待加強、替代性照顧品質尚待評估等問題待解決。
林資芮指出,我國自106年首次辦理《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簡稱CRC)國際審查,國際審查委員針對「無法在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兒少及替代性照顧」的意見包括:強化兒少家庭支持措施,「降低安置需求」;
以及定期評估家外安置兒少是否仍有安置必要,並優先將兒少安置於以家庭為基礎的替代性照顧環境;政府的替代性照顧資源仍以私立安置機構為多,建議應嚴格評估設立需求,定期監督評核,確保機構人力充足合格、財務穩定等。我國政府則以各種方式來提供適當的替代性照顧。
▲強化兒少家庭支持措施,降低安置需求。圖/社家署
林資芮表示,安置有一定期限,最終目的還是希望孩子返回原生家庭,但實務上有些原生家庭功能很難恢復,甚至有父母侵害到孩童安全,因此還有另一個路徑是協助孩子能夠自立、邁向成人生活,並提供就學、就業、就醫、住宿等協助。
安置也有東西方差異?社家屬:會納入考量
現場社工從業人員則指出了東西方家庭文化的差異,該名從業人員指出,以台灣第一線的實務狀況來說,很多困難家庭在磨光了親屬、手足的耐性後,最後才找政府協助,與西方社會優先找社區和國家協助的習慣不同,希望未來能更有文化自信心,向CRC國際審查委員強調東西方文化差異,請國際委員也能尊重台灣作法。
此外,台灣安置機構沒有收到足夠的安置費用和專業服務費用,必須得要募款。若認真要做兒童權利公約,希望政府把該編列的預算、專業費用編列完成。
對此,林資芮回應,確實有發現無法完全嵌入西方國家替代性照顧架構的問題,且國際審查委員對台灣國情文化不那麼清楚,確實需要溝通,未來檢討修正過程中會納入考量;在經費部分,目前也在思考如何爭取預算,若全由政府支應,會需要調整法令,此外,財政也是很重要需整體考量的因素。
美國學者分享兒少照顧模式 倡導多層面環境建構
研討會也邀請美國康乃爾大學布朗芬布倫納轉譯研究中心資深協同主持人瑪莎˙霍登(Martha Holden)以視訊方式進行專題演說,她著有《CARE:6大原則X5大層級,啟動兒少關懷的正向循環》一書,並針對住宿式兒少安置機構有豐富學理與實務經驗。
CARE計畫旨在將研究融入實務,為兒少安置機構提供「以科學評估及在地數據」為基礎的照顧模式。此計畫強調治療性安置,倡導多層面的環境建構,專門服務有心理健康或行為需求的兒少。
其照顧模式包含治療、教育、社交、支持及保護的全方位合作,並強調與家庭及社區資源的協同。CARE計畫的最終目標是創造安全的學習環境,提供正向發展經驗,鼓勵兒少在成人的協助下,透過生活技巧練習增強參與動機,並累積正向的發展影響
此計畫的實施策略包含:開展以4年為單位的協議、持續自我評估、品質保證活動及數據導向決策等。研究顯示,CARE計畫不僅减少重大行為事件,增強青少年社會情緒功能,也顯著減少安置兒少的肢體束縛次数與精神藥物使用量。
▲ 瑪莎˙霍登(Martha Holden)以視訊方式進行專題演說。圖/蘇芳禾攝
相關報導:
退休醫再戰、火線救護隊、南漂社工…三支柱撐大埔 打破偏鄉宿命他們照亮水庫畔無醫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