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54)
一般認為代表通膨指數的CPI,可能反映不了真實通膨情形?
房租指數可能被嚴重低估、核心民生用品漲更凶……,一探CPI失真之謎。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通膨最直接的觀察指標,也是各國央行決定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考數據之一。美國聯準會之所以在今年不斷推遲降息腳步的一大原因,就是美國上半年的CPI年增率始終維持在三%以上,使得主席鮑爾一路按兵不動,直到九月才啟動降息循環。
台灣央行也不例外,在今年九月最新一次的理監事會議新聞稿中提到:「考量本年以來國內通膨緩步回降趨勢,明年可望降至二%以下……,本行理事會認為本次維持政策利率不變,將有助整體經濟金融穩健發展。」可見央行對於目前通膨的控制,顯然滿意。
但這個最重要的CPI數字,真的能和通膨程度畫上等號嗎?換個問題,現在台灣漲得最凶的商品是什麼?大部分人第一時間的答案恐怕都是「房價」。據內政部編製的全國住宅房價指數,自二○二○年第四季央行祭出第一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打擊炒房開始,至今年第二季,指數已從一○八.一七點攀升至一四六.四八點,漲幅超過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