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退休醫再戰、火線救護隊、南漂社工…三支柱撐大埔 打破偏鄉宿命他們照亮水庫畔無醫鄉

退休醫再戰、火線救護隊、南漂社工…三支柱撐大埔 打破偏鄉宿命他們照亮水庫畔無醫鄉

林良昇

政治社會

攝影/陳睿緯

1450期

2024-10-02 09:49

大埔鄉,位於嘉義縣的山區,但若看海拔,它又不屬於山地鄉。「不山不市」的特殊定位,決定了大埔醫療資源匱乏的宿命;但有一群人來到這裡,默默守護,試圖翻轉偏鄉命運。

九月二十五日午後,嘉義縣大埔鄉下了場暴雨,傍晚五點放晴適逢夕陽西下,大埔老街上的北極殿前廣場,也因為上百位鄉民湧入而熱鬧了起來,人們各自拉起圓凳坐下,準備觀賞一齣大愛劇《在光裏的人》的公開首映。

 

劇情,是兩位醫師到大埔行醫的故事,因為是以當地為背景的真人真事,放映過程中,多次引來觀眾歡呼,「我們這個地方已經好久沒這麼熱鬧過了!」大埔鄉長吳明勲笑盈盈地用「全民運動」,形容這場地方盛事。

 

相較隔壁遠近馳名的阿里山,大埔的能見度不高;更少有人知道,半世紀前,大埔曾為了國家建設做出重大犧牲。

 

一九六○年代末,政府為興建曾文水庫滿足嘉南平原灌溉需求,淹沒了大埔適宜種稻的河谷平原。失去精華區,加上全境有九成是難以開發的國有地或保安林地,農地只有五.二%,讓大埔成為偏鄉中的偏鄉,面積一七三.二平方公里,人口卻只有四千三百多人,是嘉義縣面積第二大、人口卻最少的行政區。

 

根據官方統計,大埔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為二一%,但吳明勲直言,全鄉常住人口僅約一千人,實際上的高齡長者比率高達六、七成,對醫療、長照服務的需求,遠比數據所能呈現的還更迫切。

 

諷刺的是,迫切需要醫療資源的大埔,竟然是六都以外唯二沒有醫師在當地登記執業的「無醫鄉」;與大埔面臨同樣窘境的,則是「離島中的離島」,遠在金門的烏坵鄉。

 

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部長葉明憲 (上圖右)每周都會有一天花2小 時開車上山,到大埔醫療站為鄉 民看診,20年如一日。

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部長葉明憲(圖右)每周都會有一天花2小時開車上山,到大埔醫療站為鄉民看診,20年如一日。(攝影/陳睿緯)

 

曾經孕婦難產扛五小時下山

 

「這邊人口少,醫師來這邊開業根本不划算。」在大埔生活二十六年的大埔鄉民代表會祕書王大榮指出,早年,大埔鄉民日常醫療需求,都仰賴沒有官方醫師的衛生所,若出現較複雜嚴重的症狀,一律只能下山就醫。

 

今年七十一歲、土生土長的大埔鄉民陳勵譁,則分享一起自己十多歲時發生的往事。當年她的母親難產,卻只能坐在藤椅上,由兩個人徒步花五小時扛下山就醫,最後母親幸運獲救,但嬰兒胎死腹中,「如果晚一點,連媽媽都沒有了。」五十多年後,她仍心有餘悸。

 

為協助偏鄉因應醫療資源匱乏困境,中央健保署早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就推出「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計畫),整合附近醫療院所量能,強化醫療可近性。

 

這張政府編織的安全網,起先卻沒能接住大埔。

 

因為海拔不到一千公尺的大埔,雖然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但既非山地也非離島,並不符合IDS計畫資格,是嘉義縣政府極力向中央爭取,大埔才在計畫開辦的兩年後被納入。

 

急重症病患送醫至少2小時 全國僅3無醫鄉 大埔幅員最廣

 

醫療站克難開辦醫護無分科

 

二○○二年起,剛成立二年的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接下IDS計畫,開始在大埔開設醫療站,規畫醫護能常駐大埔,隨時照顧鄉民的健康;除了設置醫療據點,大林慈濟也與奇美醫院合作推動巡迴醫療,讓復健科、牙醫科、中醫科醫師,也能按時赴當地看診,提供更全方位的醫療服務。

 

然而,理想與現實存在巨大落差。

 

其實,大埔本來就有功能類似醫療站的衛生所,只是長期沒有醫師進駐,設立醫療站,也無法改變客觀環境局限。

 

當年負責統籌相關事務的大林慈濟主任祕書劉鎮榮回憶,大埔醫療站設立初期,醫療站一周只能規畫出三天門診,遑論要找到願意常駐大埔的醫師。直到嘉義縣衛生局轉介已退休、並有意願上山的婦產科醫師林繁幸,大林慈濟才終於聘請到駐站醫師。林繁幸在大埔一口氣服務十四年,直到一六年才因健康因素二度退休。

 

在林繁幸與大林慈濟醫護人員的努力下,大埔醫療站逐漸有了醫院雛形,林繁幸在職期間,醫療站不僅有日常門診,門口還掛著一台二十四小時暢通的急診聯絡電話,無論假日或深夜時段,有緊急醫療需求的鄉民只要拿起話筒,就能聯繫上大林慈濟派駐大埔的護理師。

 

「我們接到電話會先到,醫師隨後也會來。」二十年前曾與林繁幸一同派駐大埔醫療站的大林慈濟長照管理中心個案管理員林佩瑤、胸腔內科個案管理師蔡淑蘭,都有洗澡洗到一半接到緊急電話,必須挽起頭髮,幾分鐘內要就戰鬥位置的經驗。

 

常駐大埔的醫護人員眼中,沒有分科這回事。從蜂螫、蛇咬、刀傷、車禍到心臟疾病……,各式各樣的緊急醫療狀況,都得在第一時間做出判斷、立即處置。今年已七十七歲、滿頭白髮的內科醫師林英龍,一開始是林繁幸休假時的代班醫師;一六年後索性「轉正職」,接替林繁幸常駐大埔,至今也過了近十個年頭。

 

雖然是專長偏鄉醫療的家醫科醫師,但林英龍也經常扮演外科醫師角色,他有一本筆記本,專門記錄在大埔縫合過的外傷病例,至今已累積至三二六例。

 

水庫將大埔一分為二 交通限制了急救與長照 ——大埔鄉各村區域圖

 

大林慈濟醫院醫師林英龍到大埔常駐近10年,救治鄉民無數,他的筆記本記錄 多年來縫合外傷的數目;這數目,未來還會增加,因為他會持續留在這裡。

大林慈濟醫院醫師林英龍到大埔常駐近10年,救治鄉民無數,他的筆記本記錄多年來縫合外傷的數目;這數目,未來還會增加,因為他會持續留在這裡。(攝影/陳睿緯

 

家醫專業救了心肌梗塞病患

 

雖然總是一一記錄自己縫合的傷口,但最令林英龍難忘的,終究是一件憑家醫科專業提早發現,進而拯救生命的案例。

 

那是一個上午,一位上山割竹筍疑似中暑的鄉民,自行來到醫療站求診,意識清醒地陳述:「醫師,我快要暈倒了!」

 

林英龍看了看鄉民舌頭,發現有脫水症狀,再加上自訴胸悶,絲毫不敢怠慢,當下就決定做心電圖,確認是心肌梗塞,醫護做了緊急處置後,就將病患送下山急診,「三條冠狀動脈,有兩條都塞住了,所幸最後救了回來!」林英龍娓娓道來。

 

偏鄉長期缺乏衛教,民眾一到醫療站就要求打點滴、吃藥是家常便飯,但有更多人身體出狀況時,總是能忍就忍,就醫時病情已十分嚴重。因此,深入家戶、推展衛教,是大埔醫療站平時的重要工作之一。

 

大林慈濟中醫部部長葉明憲,是二十年來固定上山巡迴醫療的醫師之一,他正推動「居家醫療」計畫,「他們不能出來看病,我們就去他們家。」葉明憲說。

 

居家醫療的另一個意義,是陪伴。葉明憲指出,偏鄉山區有很多獨居老人,例如他有位病人叫老羅,雙眼已經失明,自己每周固定到府幫老羅針灸、按摩、把脈、聊聊天,有一天,老羅的女兒充滿感激地告訴他,爸爸雖然行動不便,但在山上住得很安心。

 

「是我們有幸,有這個地方可以給我們照顧,而且我們照顧得還不錯!」葉明憲驕傲地說。

 

有在地鄉民形容,大埔醫療站的醫護團隊就像「土地公」照顧著大埔,但其實有如「土地廟」的單位不只一個,還有許多團隊也如醫療站一樣,一直默默守護著大埔這片土地,數年如一日。

 

大埔消防分隊有著全鄉唯一一輛24小時救護車,是當地居民緊急救護的 「救生索」,長年守護千人安危。

大埔消防分隊有著全鄉唯一一輛24小時救護車,是當地居民緊急救護的「救生索」,長年守護千人安危。(攝影/陳睿緯

 

唯一救護車山間跋涉護千人

 

從戲劇首映的北極殿廣場步行一分鐘,就可抵達嘉義縣消防局第三大隊大埔消防分隊,這是全鄉唯一的消防救護單位,從一九八七年就佇立在老街上,守護大埔接近四十年。

 

大埔分隊編制十一人,平日雖只有五人執勤,卻二十四小時燈火通明,隨時準備好因應緊急狀況。

 

在吳明勲眼中,醫療站和消防隊幾乎同等重要。畢竟醫療站雖能急診,但遇到嚴重或緊急疾病,仍得送醫救治,而消防隊擁有全鄉唯一一輛能二十四小時運作的救護車,形同一千多名居民的「救生索」。

 

「之前就有救護車剛離開,又有民眾報案的案例。」二十九歲的大埔消防分隊分隊長許庭慈,過去沒有其他外勤單位經驗,但被分發到大埔還不滿一年的她很清楚,救護車平均出勤一趟就得花四小時,在此期間全鄉沒有救護車可以使用,她得隨時準備聯繫其他分隊支援,以備不時之需。

 

除了緊急調度,相較於都會區,大埔分隊因為地處偏遠,特別重視如何讓病患、傷者在到院前的長途跋涉中維持生命。這除了仰賴急救專業,更考驗消防人員在第一現場的判斷能力。

 

二十三歲的隊員周峻賢才到大埔七個月,就遇到需要抉擇的時刻。那是一個周末傍晚,他和一位消防替代役男出勤,接到一位中年男子,只說他呼吸喘,但血壓等檢驗數值都正常,沒有任何異狀。

 

「他有需要用到救護資源嗎?」周峻賢當下心中浮出疑問,但為求謹慎,仍對家屬詢問病史,只見家屬拿出一張醫院開出的轉診單,上面寫著病患有心肌梗塞疑慮,「我們發現這件事情非常危險」,連忙聯絡嘉義基督教醫院,送患者就醫,成功救回性命。

 

從消防分隊沿著老街朝東北走,可以看見一座天主堂,它是大埔的另一個守護天使:天主教安道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的長照據點

 

在醫療、救護資源皆缺的大埔,長照服務也相當匱乏,直到二○一○年,時任嘉義縣社會局長的嘉義縣長翁章梁,找上天主教嘉義教區成立基金會,到山區興辦據點,大埔才首次擁有長照設施,照顧長者。

 

五十七歲、頭髮已經灰白的安道基金會社工員施忠志,正笑容滿面地在大埔鄉和平村的長照據點辦公室忙碌著。原本在台北做醫務管理工作的他,一三年離開台北轉做社工,展開第二人生,首站是到雲林縣一處身心障礙者小型作業所當主任,一六年因緣際會,經研究所同學介紹到大埔服務。

 

施忠志初到大埔時,長照據點已經九個月沒有社工,只剩一位臨時人員維持運作,一切百廢待舉。

 

「其實我來一個月就有點後悔,覺得超過我的能力太多。」施忠志笑著說,自己早有心理準備,上山的社工經常是「孤兒」,但他沒想到情況如此艱鉅,一開始,大埔的長照據點,一年只有一九五萬元經費,大概只夠做送餐服務。

 

9月25日晚間,一齣描寫當地故事的戲劇在大埔信仰中心北極殿前廣場首映, 現場熱鬧非凡,故事的背後,是偏鄉長年醫療困境。

9月25日晚間,一齣描寫當地故事的戲劇在大埔信仰中心北極殿前廣場首映,現場熱鬧非凡,故事的背後,是偏鄉長年醫療困境。(攝影/陳睿緯

 

社工奔走打造長照體系

 

施忠志秉持著,至少要在大埔建立長照體系的信念,在鄉公所支持下,堅持到處向民間企業提案,「去接衛生局的社區健康營造子計畫,向信義房屋申請送餐計畫」,從一個個小計畫開始,積少成多找資源。

 

對施忠志而言,錢雖然是問題,但在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長照,加上大埔位處偏鄉,受到官方、企業特別照顧,「錢關」容易過,但因地處偏遠造成的人力缺乏才是硬傷。

 

「幹嘛來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施忠志直言,有社工專業證照的人可能不願意上山,待二個月就想離開;就算是大埔人,或許也不願意回來,造成「有錢有資源也找不到人」的窘境。

 

外地人力不易招募,施忠志改從本地人著手,他透過緊密的鄰里關係,由鄉民一個找一個相互介紹,逐漸培訓出居家照顧服務員和在地社工,「大埔九成的照服員都是我們訓練出來的!」他滿意地說。

 

現在,安道基金會在大埔的長照體系,含施忠志在內有三位社工、二位行政人員、十四位照服員、二位司機,提供包含居家服務、長照交通車、營養送餐、獨居老人關懷等,照顧大埔三三六個長照個案。

 

但在施忠志眼中,交通問題仍是一道難以突破的障礙,因為大埔不只對外交通不便,對內交通也被曾文水庫分割,到水庫「對岸」更偏遠的永樂村、西興村路途遙遠,就算不考慮天氣,單程也要花四十五分鐘。

 

這幾年,施忠志試圖在兩村訓練在地的照服員,但都沒有成功,「他們都接近六十五歲,最年輕的也六十三歲了。」這些在地長者也告訴施忠志,關於電腦,他們實在用不來,最後只好放棄。

 

雖然困境依然存在,但大埔的長照體系畢竟已經從無到有,至今已有組織、規模了,施忠志預計明年底退休,但他相信,集眾人之力的長照體系,仍會持續下去。

 

晚間八點,北極殿前的首映會已播映完畢,水庫旁偏遠山區的一時喧囂,回歸日常寧靜。

 

「再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都還會做下去。」在醫療站看診到一個段落,被問到還要做多久?林英龍這麼告訴我們,原因沒有別的,或許是因為他已經愛上了這裡。

 

不只林英龍,醫療站、消防隊、長照據點的每一位成員,也始終直面偏鄉困境,持續默默地耕耘著、守護著,直到做不下去為止。

延伸閱讀
布農原音登世界舞台  尼布恩合唱團再奪雙金 熱血牙醫師扎根偏鄉15年  盼孩子唱出自己的歌
布農原音登世界舞台 尼布恩合唱團再奪雙金 熱血牙醫師扎根偏鄉15年 盼孩子唱出自己的歌

2024-08-28

運將斜槓照服員  微光挺進偏鄉服務
運將斜槓照服員 微光挺進偏鄉服務

2024-08-15

因父親罹癌、八八風災返鄉 熱血女醫到偏鄉看診:想讓所有山上居民,享有同等醫療資源
因父親罹癌、八八風災返鄉 熱血女醫到偏鄉看診:想讓所有山上居民,享有同等醫療資源

2022-09-08

【地方創生 企業投資地方】讓「無醫」變「有醫」的幕後團隊
【地方創生 企業投資地方】讓「無醫」變「有醫」的幕後團隊

2019-11-12

全台二十二鄉鎮淪為「無醫鄉」!
全台二十二鄉鎮淪為「無醫鄉」!

201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