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法官制度上路,已有法界人士憂心國民法官心證遭輿論影響、判決出現「重刑化」趨勢。
在不輕易排除國民參與審判的前提下,若想確保審判公正性,精進選任流程,勢在必行。
「媒體大幅報導偵審中刑案的相關資訊,易使一般社會大眾對涉案人產生有罪的印象,形成輿論公審的社會氛圍及預判有罪的結論⋯⋯。」六月十二日,監察院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引起法界討論。
這份由監委高涌誠、王美玉、趙永清所提出的報告,示警在國民參與審判(以下稱國審)制度上路後可能發生的輿論審判問題,「不能排除媒體揣測輿論,影響國民法官公平審判的可能」。
律師出身的高涌誠,一向重視「偵查不公開」是否落實,以及媒體報導對審判的影響,二○二三年初《國民法官法》上路後,適用國審案件嫌疑人是否有罪與量刑輕重,都決定在國民法官手裡,他的關注更為熱切,「國民法官有沒有受到『汙染』當然很重要!」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