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爭論一 延役程序要多久 供電緩不濟急?
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葉宗洸:
核三1號機剛除役,短期還不會移除爐心等設備,要恢復運轉步驟較簡單,核安會的延役審查,大約是1年半到2年;至於核三2號機還在運轉中,若要快速解決台灣當前缺電問題、穩定供電,核能安全委員會可比照美國核管會對加州魔鬼谷核電廠延役的作法,在修法解套、接受延役申請後,允許執照到期的核電廠在審查期間繼續運轉。
至於核二兩部機組,都停機超過1年,核二1號機較早除役,必要安檢項目可能更多,整體設備檢修規模會比核三大,可能需要2到3年時間。現階段北東電網供電吃緊,核二若能盡快恢復運轉,對紓解北部供電壓力,幫助很大。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常務理事徐光蓉:
核電廠延役至少3到5年,核一、核二停機較久,用的是舊式沸水式反應爐,延役需要詳細檢查。核三用的壓水式反應爐和蒸氣產生器,都在圍阻體內,若要更換蒸氣產生器,必須切開圍阻體才能更換,工程難度很高,至少要4、5年規畫執行。

(攝影/吳東岳)
台電副總經理、核能發電事業部執行長許永輝:
若要延役,台電必須先提出機組老化管理、設備壽期評估、福島改善等報告,依照核安會的評估,審查最快1到2年,但國外也有10多年都審不過的案例,視狀況而定。例如外界提出核三有斷層經過,延役就必須調查評估,核安會依慣例會請各領域專家審查,將安全分析報告公告上網,相關時程都會疊加上去。
安全檢測做完,還要改善、更新設備,以前核能級的設備,下單最快1年到貨,現在缺工缺料,連一般設備今年下單都要明年才拿得到,許多客觀因素都會影響,很難給出具體時程,行政院說延役需要3到5年,連台電都很難保證。
爭論二 核電延役成本低 發電成本最便宜?

(圖/攝影組)
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葉宗洸:
美國有約50部核電機組曾延役,換算當時成本花費,1部機組大概100億元新台幣,加上通膨因素,若3座核電廠6部機組都延役,預估台電大約再投入900億元就足夠;而3座電廠一年可發415億度電,依台電去年自結燃料成本,核電1度僅1.39元,對比火力發電1度3.52元,1年成本差距就超過900億元。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常務理事徐光蓉:
近10年來,美國有多座老舊核能電廠,運轉執照還剩1、20年,但運轉、維修和人事成本已經高於火力和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因為無法爭取到售電合約而關廠。
全球核能發電占比最高的法國,在福島核災後重新估算核電成本,結果將核電研發、附屬設施與外部成本列入後,算出還在運轉的核電廠發電成本,從2000年約1度1.3元新台幣,提高到1度3.3元,新建核電廠1度更高達4.7元,對照其他能源選項,核電不見得是最便宜的發電方式。
台電副總經理、核能發電事業部執行長許永輝:
台電預估核三延役所要花費的成本,遠高於學者說的100億元,舉例來說,美國加州魔鬼谷電廠兩部機組,效期幾乎與核三兩部機組相同。去年為因應加州缺電,政府申請將兩部機組延役5年,但光是5年就要花11億美元,約345億元新台幣,還不包括福島核災後,核安會要求台電做的安全改善項目。
這幾年原物料和人工單價的漲幅超乎想像,台電當然有針對國際經驗研究延役成本,但不好公布金額,因為客觀條件變動實在太大。若確定要延役,屆時還得通過立法院預算審議這關。
爭論三 核廢料放你家?
擁核反核都需最終處置場
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葉宗洸:
核一乾式貯存場經新北市政府核定,已經可以啟用,核二確實還沒興建,燃料池也已滿,可以先將用過的燃料暫時放置核一的乾貯場。核二就算延役也要2、3年,可同步興建乾貯場;至於核三興建的時間就更充裕了,燃料池貯存空間還可供運轉4年。
全世界目前僅芬蘭有高階核廢料處置場,蓋在地底下400、500公尺深,瑞典也在規畫中。其實美國、日本和法國等國家也沒有最終處置場,各國不急著蓋,是因為未來第四代新的核反應器發展成熟,可將已使用的核燃料繼續作為燃料;另外還有核轉化技術,可透過特定能量的中子撞擊此類核種的原子核,將其轉化成短半衰期核種,甚至是無放射性核種。核燃料不是沒有處理辦法,大家不用擔心。

(圖/攝影組)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
對於高階核廢料的處理,現在只有乾式貯存場做中期存放,無論挺核、反核都不太認為未來找得到最終處置場,代表高階核廢料可能永久放置在乾貯場,放幾萬年才可能沒有輻射疑慮。現在每個電廠給附近居民的回饋金約1年3億元。
台電副總經理、核能發電事業部執行長許永輝:
要使用核能,就有責任和義務解決核廢料問題,地方政府的乾式貯存槽最多放置40年,找不到最終處置場,核廢料就永遠留在地方。目前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的選址尚未立法,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因地方政府(台東縣、金門縣)拒絕協助辦理公投,無法繼續推動,無論擁核或反核,已使用的約2萬束核燃料,還是要找到最終處置的地方。
爭論四 再賭40年?核安風險誰承擔
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
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2015年的報告,台灣核電廠機組的能力因子,在31個國家中排名第5。3座核電廠6部機組,從1970年代最高一年跳機20多次,到近20年降到幾乎很少跳機,運轉了40年,沒有不安全。

(圖/取自媽媽氣候行動聯盟臉書)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常務理事徐光蓉:
核安的問題很難解決,3個核電廠都離斷層太近了,核一、核二距離山腳斷層只有5到8公里,核三有恆春斷層直接經過廠址,就在核電機組下方。目前為止台灣沒出過事,算是幸運。2013年,核安會曾與歐盟進行壓力測試,當時測試專家說,台灣核電廠地質條件不符合現代國際要求,這是很大的問題。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
我的研究團隊今年初在國際期刊《能源與氣候變遷》(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上發表核災評估的研究,模擬核二廠發生事故,逸散出與日本311福島核災等量的放射性物質,並以全年平均氣象狀況推估影響程度,模擬發現台北市將有71%、基隆市43%、新北市36%、桃園市36%的土地變成永久撤離區,發生一次事故,北部就很難再住人。
甚至,不只北部受衝擊,由於台灣大部分吹東北風,海風若將這些物質吹到中南部山區,如日月潭、大甲溪等水源區,受汙染後的用水也有問題,未來全島的糧食安全及水資源都會受影響,一次核災就會讓台灣難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