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討論能源政策、綠電發展、核電重啟或延役,就跟政治選舉一樣,即使明明同一件事,依舊各自表述,難以對焦。
這點著實令人遺憾,大家站在不同的出發點、拿不同的數據證明自己的主張,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讓人如墜入五里霧中,愈聽愈混淆。
眼看著2025年能源轉型的第一個驗收時間快到了,最後一個核電機組也將畢業之際,台灣的電力需求卻大幅增加,而減媒、增氣、展綠等目標卻明顯落後。
缺電疑慮與減碳焦慮,讓呼籲核三延役、返核的聲浪升高,台灣社會論戰再起。單以核三延役這一題來看,延役時程需要多久,對於緩解電力,有沒有幫助?贊成者認為只需一年半到兩年、成本低,電價便宜;反對方則端出另一套數據,證明並非如此,兩方各說各話,一時半刻難以判斷。
本次封面就試圖撥開缺電與核三延役的迷霧,供讀者判斷。但在封面製作的過程,學者徐光蓉與台灣循環基金會創辦人黃育徵都提醒了另一種思考的可能,亦即是,我們需要追求這麼多的電力成長嗎?台灣的產業發展要押在需要高耗能的產業上嗎?
我們貪心地想要魚與熊掌兼得:既仰賴高耗能產業,又希望不缺電;不准增設變電所,又寄望穩定供電;不希望破壞環境,卻又需要低碳綠電…..。
這是虛幻的要求,值得政府、企業到個人務實思考,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