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屆「文化奧運」在巴黎舉辦,共聚集十四個國家,一場國際型的文化運動會熱鬧開場,台灣館把廟會搬進巴黎,在廟埕融合不同語言、種族、表演項目,呈現台味文化。
巴黎奧運,不只中華隊要在各項運動競技場上拚出最佳表現,位於巴黎十九區的拉維特園區(Parc de la Villette),也聚集了一群台灣演藝團隊。他們是這次「文化奧運」(Olympiade Culturelle)的表演者,這群由文化部支持並籌組的「文化台灣隊」,雖然毋須爭分奪秒、不搶金牌,但肩負的任務與運動員如出一轍——要竭盡全力,在國際會場上讓世界看見台灣!
身為藝術之都,巴黎這回不僅承辦四年一次的奧運,更首創在比賽期間邀請不同國家前來參與藝文活動,堪稱「文化運動會」。這場跨國的文化盛宴從七月二十七日開始,為期十五天,共十四個國家同場較勁。
三年前,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主任胡晴舫上任時,就收到法國有意籌備文化奧運的消息,當時她心裡唯一想法,就是要把台灣的文化送進奧運。胡晴舫說:「我們積極爭取,甚至把園區總監送回台灣看表演,要讓他知道台灣年輕人有站上舞台的實力。」
入場贈送的台灣味小禮種類多元,誠意十足。(圖/文化部提供)
玩電子花車、廟埕辦桌概念
而法方確實也考慮許久,除了顧慮地緣政治,國家有沒有特色、能不能撐起場館,有沒有「文化力」,都是考量原因,直到去年一月才決定給表演場地,「能被選中參加不是僥倖,我們努力耕耘,讓台灣文化在法國有品牌辨識度。」胡晴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