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台灣大未來》碳排占全國20%!林欽榮談重工業大城高雄市轉型之路:我們有責任提供綠電、再生水

台灣大未來》碳排占全國20%!林欽榮談重工業大城高雄市轉型之路:我們有責任提供綠電、再生水
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出席《今周刊》主辦的2024第七屆「台灣大未來國際高峰會」分享重工業城市高雄的數位與淨零轉型之路。

馬揚異

政治社會

攝影/陳睿緯

2024-06-27 12:00

《今周刊》週三(6/26)舉辦2024第七屆「台灣大未來國際高峰會」,會上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以「雙軸轉型 高雄的創新之路」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暢談高雄未來「數位」與「淨零」雙軸並進的轉型路徑。

 

專講開始,林欽榮秀出一張投影片,畫面左側的黑白照片裡,一支支高聳煙囪不斷吐出廢氣;畫面右側的彩色照片裡,半屏山國家自然公園與台積電的半導體先進產業園區比鄰。

 

林欽榮笑說,古今前後對照,象徵著高雄市從黑白人生走向彩色人生的轉型之路。

 

(照片截取自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專講簡報)

 

「高雄市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六十年前國家的政策,決定了高雄是一個重工業的城市。長期以來的重工業發展,為這座城市帶來危機,卻也帶來轉機。」林欽榮說。

 

危機,來自於長年的重工業、高碳排,為高雄市的淨零轉型帶來極大的負擔;但重工業的基礎也帶來轉機,讓高雄市如今成為大南方半導體產業聚落中心、串起半導體S廊帶。

 

危機與轉機並存的轉型之路,更加考驗城市首長的領導能力。

 

如何轉型?林欽榮提出高雄市未來「數位轉型」與「淨零轉型」並進的雙軸轉型路徑。

 

數位科技的發展與應用,有助於推動淨零轉型;對於淨零碳排的迫切需求,也能夠刺激帶動城市的數位科技轉型。

 

數位轉型》全國第一再生水供應,吸引企業放心進駐

 

先談數位轉型,林欽榮以高雄市「污水處理戰情中心」為例,說明數位解方如何促進淨零轉型。

 

高雄市有7座污水處理廠,當中有4座污水處理廠,每日供應全國最多的再生水。「今天如果要吸引RE100的高階廠商,包括台積電等等,你必須在環評時承諾,你用的每一滴水都是再生水。誰要負責提供這些再生水?當然是地方政府!」

 

如今,高雄鳳山水資源中心、臨海水資源中心每日分別能夠供應4.5萬噸與3.3萬噸的再生水。到了2030年,高雄市計畫每日生產的再生水量能達到20.5萬噸。如此一來,這些科技業的大量用水需求,對民生用水、農業用水都不會造成影響。

 

轉型,正在發生中,「當我們談智慧城市,不是在講未來,而是一個現在必須解決問題、提升公共服務的城市。」林欽榮強調。

 

 

除了產業與淨零需要,林欽榮也指出,數位轉型必須以市民為核心、讓民眾有感。

 

近年高雄市演唱會經濟蓬勃發展,去年一共舉辦117場演唱會、創造45億收入,當中BLACKPINK演唱會更要容納十萬名觀眾。

 

然而要請到世界級的演唱團隊來台演出,不只是蓋一座巨蛋這麼簡單。如何安排交通動線、一個小時內疏散整批人群,甚至廁所的使用規劃,都需要滿足國際團隊的高水準要求。

 

而高雄透過智慧科技輔助、進行演唱會活動的通盤交通規劃,讓民眾對於城市的轉型有感。

 

淨零轉型》企業以大帶小、政府由上而下,17年減碳20.8%

 

然而作為重工業發跡的城市,高雄在轉骨路上更迫切的挑戰、被林欽榮稱為一場「生存之戰」的,是城市的淨零碳排。

 

林欽榮說明,高雄市每年製造5千多萬噸的碳排,碳排量占全國的20%,更是首都台北市的5倍。

 

而隨著歐盟落實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美國相關法規也開始課徵碳關稅,高雄市的碳排將面臨越來越昂貴的代價。也因此,市政府如何制定相關政策、促進產業與社會生活的轉型,變得至關重要。

 

高雄市一項重要的淨零策略,就是「以大帶小」。林欽榮表示,台船、中油、中鋼、台塑、中華電信等國營事業,都是產業的領頭羊。市政府與這些企業商議,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促進碳盤查、碳足跡、廢轉能等減碳技術的分享交流。

 

他以中鋼為例,一年碳排兩千萬噸,幾乎是整座台北市的兩倍,高雄市與這個碳排大戶溝通之後,中鋼也積極減碳、發展許多減碳技術相關新創,讓減碳轉型有了開端。

 

 

由上而下、以大帶小,不只發生在企業,也發生在政府機關內部。

 

林欽榮在簡報中秀出一張高雄市長陳其邁低頭進修的照片,說明高雄市政府如今成立「淨零學院」,要求每一位九職等以上公務人員,都要取得三張經世界認證的淨零碳排、碳足跡、碳交易相關證照。

 

從內部人力開始培養減碳專業,城市治理才有可能往淨零轉型方向邁進。

 

(照片截取自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專講簡報)

 

林欽榮指出,以2005年為基期,截至2022年,高雄市的碳排從6614萬噸減至5235萬噸,減量高達20.8%,證明了這座城市在減碳上的努力不懈。

 

高雄市的「雙軸轉型」能將城市帶往怎樣的未來,令人充滿期待。

 

延伸閱讀

台灣大未來》台積電進駐、無人機研發重鎮...翁章梁揭秘蛻變「農工科技大縣」歷程:嘉義縣有落後的優勢

2024-06-27

台灣大未來》日經指數1年飆21%,東京證交所社長岩永守幸揭「PBR改革心路」:日本終於擺脫陰霾

2024-06-26

台灣大未來》AI的極致就是「多拉A夢」?安聯投信海外投資首席看AI投資標的:半導體上游、軟體、邊緣運算

2024-06-26

台灣大未來》經濟部三策略打造「台灣製造」國際化 ... 加強淨零永續、數位轉型,與國際夥伴攜手擦亮MIT招牌

2024-06-26

台灣大未來》賴清德:政府將抓準AI革命契機、全力推動AI產業創新 打造台灣為人工智慧之島

202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