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日不落帝國 淪為「無家可歸」之國 英國購屋大補貼 搞垮保守黨14年執政

日不落帝國  淪為「無家可歸」之國  英國購屋大補貼  搞垮保守黨14年執政
昂貴的房價、錯誤的購房補貼政策、又遇到通貨膨脹與電價狂漲風暴,英國爆發「無家可 歸者」暴增的社會危機。

2024-06-26 11:42

房價上漲不能全歸咎於「政府幫你買」的補貼政策,不過,保守黨政府這個看似全民討喜的政策,最終結果卻是中產家庭的房屋夢碎。英國的悲劇,足以作為台灣政策制定者的殷鑑。

英國將在七月四日舉行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選舉,全面改選六五○席國會議員,並且選出新任首相。今年是英國自二○二○年六月底脫歐之後的首度國會全面改選,也是多年來首次由內政議題主導的全國大選。

 

已經執政十四年的保守黨,在所有對外公布的民意調查中,支持度都不斷下滑,縱使民調與投票結果經常出現差距,但是保守黨民調落後在野的工黨幅度高達二○%,且工黨民調支持度持續高於保守黨,時間也已經長達兩年半,幾乎所有英國本地與國際媒體,都預告了英國「政黨輪替」的結局:現任首相、保守黨黨魁蘇納克(Rishi Sunak)將下台,而工黨黨魁施凱爾(Keir Starmer)可望拿到出任首相的門票。

 

英國是最老牌的民主國家,政權更迭不足為奇,影響選舉的變數極多,外人很難用簡單的幾個議題來解釋選舉結果,例如今年六五○席議員的選區進行大調整,對候選人與政黨領袖都帶來衝擊,又例如英國雖然已經舉行了幾百年的選舉,今年卻是第一次要求所有選民都必須出具身分證明才能進場投票等。

 

不過,值得台灣讀者特別關注的,是保守黨以「協助人民購房」為目標的購房補貼政策,這個稱為「政府幫你買」(Help-to Buy)的房屋政策從一三年開始施行,類似台灣的「新青安房貸」,有優惠利率、多年免繳本金,政府還慷慨提供房價二○%的購房貸款。

 

英國「政府幫你買」購房補貼政策施行十年之後,效果適得其反,不只讓英國中產階級的購房夢想越來越遙遠,更讓英國淪為全球先進國家當中「無家可歸族」比例最高的國家。

 

 

 

 

英國《金融時報》在五月底引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刊登了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報導,英國如今每一萬人口,有超過五十人是流落街頭(Sleep on the street)、或是失去住房而被迫住進臨時安置所(on Shelter)。換一個說法,大約每二百名英國人,就有一人是失去房子、流離失所的「無家可歸族」。

 

我們提到流浪漢,第一個印象就是美國大城市那些露宿街頭的孤獨老人,的確,以露宿街頭為定義,美國每一萬人之中有七人,還是世界之最;但是各國政府、特別是社會福利措施先進的歐洲,基於照顧社會底層,大多設有快速安置流民的臨時安置所,而在這個臨時安置所人數占比(如上圖)定義之下,英國是無可挑戰的第一名。

 

二二年,倫敦爆發老百姓失去房子、流浪漢大增的危機,露宿街頭的遊民在短短半年之內大增四分之一,倫敦市政府在二二年九月登記在案的露宿街頭遊民人數突破六千人,而這還是政府大量將流離失所的家庭送至臨時安置所後的結果。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報導了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災難:「倫敦市超過七萬五千名兒童,因為住房問題,被安置在臨時住所。」BBC引用倫敦大學研究中心的報告說,有五六五○○個家庭、七五五八○位兒童,因為無法負擔房租、電費、房屋貸款而失去住家,被市政府安置到臨時住所。倫敦市長沙迪克汗(Sadiq Khan)則高調求救,要求蘇納克領導的中央政府盡速提出對策,減少人民淪為居無住所的社會底層,終止住房危機。

 

每1 萬人口中的無家可歸人數

 

失控的通膨、高昂的電費

引爆無家可歸危機

 

二二年爆發的無家可歸危機,引爆點是失控的通貨膨脹,以及瞬間倍增的電費與瓦斯費。根據英國天然氣與電力市場辦公室(Ofgem)統計,英國一般家庭的電力與瓦斯帳單失控大漲,到二二年十月已經暴漲至一年約三五○○英鎊(每月新台幣一萬兩千元),在冬天供暖需求下更增至每月約新台幣一萬四千元。

 

蘇納克政府當然知道電費與瓦斯費暴漲,必然導致政權崩潰,政府祭出「凍漲」政策,上限設在二五○○英鎊(大約是每月新台幣八千三百元),之後再逐漸調低上限,到今年七月一日起調降至一年一五六八英鎊(每月新台幣五二六六元)。蘇納克政府對外宣稱,政府的能源政策「讓一千五百萬家庭受惠」,但是,二四年大選之前,英國家庭的電費與瓦斯費仍然比二一年還要高出五成,家家戶戶抱怨連連,而大多數財力原本就捉襟見肘的英國勞工階層,就此跌破財務底線,淪為無家可歸戶。

 

一三年,當時首相卡麥隆提出「政府幫你買」優惠購房補貼政策時,當然不可能預見到十年後的災難,卡麥隆意氣風發宣稱這是「一九八○年代之後,政府對購房者最大的補貼政策」,而且這個政策是對建築開發商、購房者與政府三贏的政策。

 

卡麥隆政府出手很重,大補貼讓中產階級早日一圓購房夢,政府提供購房者房價二○%的低利率貸款(稱為Equity Loan,年息一.七五%、前五年免付利息),在房價高漲的倫敦,政府補貼額度上限更高達二十四萬英鎊(約新台幣九六○萬元),中產階級購房只要拿出五%的自備款,政府出二○%低利貸款、其餘七五%則是銀行房貸。

 

然而,購房補貼實質推升了英國各大城市的房價,在「政府幫你買」推出之前,英國中等收入中產階級的年所得,還可以支撐總價二十萬英鎊(約新台幣八百萬元)的勞工住宅,但是到「無家可歸戶」暴增的二二年,中等收入中產階級的財力,只能買到市場最低價十%的房子。至於在房價昂貴的倫敦,首次購屋族必須耗用三十年的儲蓄,才有能力支付頭期款。

 

年輕人沒有能力購屋、變成長期與父母同住的「啃老族」,在英國也成為普遍的現象。英國政府統計,相較十年前,與父母同住的成年人口大幅增加了七十萬人,而二十五歲至二十九歲的社會新鮮人,高達三成還窩在父母的老屋裡,「啃老族」的人口數還在年年增長。這也代表了年輕族群找工作、承受風險的能力大減,進一步弱化了英國企業的活力。

 

此外,建築開發商為了吸引「政府幫你買」的購屋族,選在郊區興建住宅,大量的首購族就此陷入每天交通時間更長、生活品質更低、買車造成更沉重的財務壓力。更糟的是,這些郊區住宅十年來房價不漲反跌,郊區購屋族鮮少翻身,背負九五%的房屋債務使得家庭財務孱弱,甚至在二二年的通膨與電價暴漲風暴中淪為無家可歸受災戶。

 

政府幫你買

保守黨「政府幫你買」(Help to Buy)花掉新台幣1.16兆元補貼,卻換來房價大漲、無家可歸族大增的後果。(圖/達志)

 

購屋補貼政策十年總結

上議院:政策助漲房價

 

二二年,英國上議院對「政府幫你買」的政策做了總結報告,結論是「政策助漲房價,原本只是三年、每年三十五億英鎊的補貼計畫,最後施行了十年,總共耗用二九○億英鎊(約新台幣一.一六兆元)稅金,助漲房價的副作用,遠遠超過實益。」

 

最後,連保守黨政府自己也做了徹底的檢討,政策施行十年累計「受惠」的家庭共計三十三萬戶,但是「每五戶申請者,只有兩戶有實際的需求」,大量的申請者都把補貼金拿去買了更高總價的房子,推升了房價,也拉高了平均房租,只有十九%的申貸者達成「租戶變屋主」的政策初衷,最後,這個補貼方案在二二年九月,任期只有四十五天的特拉斯政府危機風暴中告終。

 

過去十年全球各大城市房價都處於漲勢,英國的房價上漲不能全歸咎於「政府幫你買」的補貼政策,英國的社會住宅數量大幅減少,民間開發商也因為成本上揚而減少了新屋供給,還有全球零利率更是房價上漲的主因;不過,保守黨政府這個看似全民討喜的政策,最終結果卻是中產家庭的房屋夢碎,甚至在通膨與電費暴漲風暴下,讓日不落帝國淪為「無家可歸之國」,英國的悲劇,足以作為台灣政策制定者的殷鑑。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昔日激進左派 施凱爾將帶領英國向左轉?

 

工黨黨魁施凱爾(Keir Starmer)有望成為英國首相。

工黨黨魁施凱爾(Keir Starmer)有望成為英國首相。(圖/達志)

 

施凱爾

(圖/取自Pier Morgan X

 

施凱爾

施凱爾學生時期曾經是馬克思的信徒(上),從政前則是公共檢察官。(圖/達志)

延伸閱讀
新青安貸款上路不到1年,房價就創新高,明顯看到4大後遺症!政府補助不借白不借?年輕人開心買房背後代價
新青安貸款上路不到1年,房價就創新高,明顯看到4大後遺症!政府補助不借白不借?年輕人開心買房背後代價

2024-06-11

台灣購屋痛苦指數高,不吃不喝10年才能買房! 專家解析:長期低利率,借錢容易會發生什麼事?
台灣購屋痛苦指數高,不吃不喝10年才能買房! 專家解析:長期低利率,借錢容易會發生什麼事?

2024-06-07

曾月賺50萬、戴勞力士滿天星、金項鍊像油條粗...砂石場老闆變北車遊民:人生不是沒給過機會,但我就是錯過了
曾月賺50萬、戴勞力士滿天星、金項鍊像油條粗...砂石場老闆變北車遊民:人生不是沒給過機會,但我就是錯過了

2024-05-22

他名校畢業窩在家「驚見爸媽Google搜尋紀錄」哭了…親子該如何溝通?網分析啃老族2原因
他名校畢業窩在家「驚見爸媽Google搜尋紀錄」哭了…親子該如何溝通?網分析啃老族2原因

2022-09-26

《當幸福來敲門》真實主角將來台 三個關鍵改變 他從遊民變華爾街富豪
《當幸福來敲門》真實主角將來台 三個關鍵改變 他從遊民變華爾街富豪

201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