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王義川一席透過電信信令分析青鳥運動群眾組成的言論,引發軒然大波。學者指出,台灣落後國際的《個資法》,及電信業者使用個資方式不透明,正危及民眾資料自主權。
你我每天隨身攜帶的手機,竟悄悄對外洩露用戶的個資和足跡?
五月二十七日,民進黨政策委員會執行長王義川在政論節目透露,可用手機定位訊號,分析立法院抗爭群眾的屬性,震驚社會。民眾的行動位置、年齡等資料,竟被執政黨核心人士掌握,讓各界對於國家進行「數位監控」的質疑甚囂塵上。
事發後,主管電信事業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NCC)主委陳耀祥、中華電信董事長郭水義等人赴立法院備詢,堅稱未違法使用用戶個資,更不會提供人流分析數據給任何政黨;台灣大哥大與遠傳電信也紛紛自清,表示對用戶個資的使用符合法律規範。
行蹤、網頁瀏覽紀錄全都看
三大電信早在賣用戶數據
然而,王義川言論引發的重重疑雲不僅並未消散,反而留下更多疑問——三大電信所謂的「合法使用」,範圍究竟為何?民眾的電信個資又是如何被蒐集處理,提供給外界?
其實,三大電信業者賣用戶數據早就不是祕密。一名電信業者向本刊透露,過去三大電信長期利用基地台訊號進行人流分析,透過三角定位計算特定區域內的用戶數量。許多大型活動如新北耶誕城、台灣燈會等,地方政府都向電信業者購買手機信令分析,作為人潮疏通、旅遊經濟規畫的參考依據;內政部也會透過電信信令,掌握各縣市的實居人口。
- 手機信令:在此指手機連結到特定基地台的資料。電信業者可透過設備與基地台的相對位置、訊號強弱,定位出用戶的確切位置。
不只政府機關,過去三大電信也與廣告行銷、輿情分析公司合作,提供電信數據對用戶進行精準行銷。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祕書長周冠汝表示,像是中華電信的「域動行銷」、台灣大哥大旗下廣告品牌「TA Media」等,都主打能掌握用戶的線下出沒地點、App下載、網頁瀏覽紀錄、日常消費行為等。隨著數據經濟蓬勃發展,用戶數據被用於產業分析及行銷,並不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