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34)
一個全台面積最大、只有九家診所,醫療資源不均的東部偏鄉,如何靠著醫院、衛生所和鄉民協力,翻轉部落健康,開創全新照護模式?
周五午後,一群熱血醫師披上白袍,往診間相反的方向,步出花蓮慈濟醫院大門。一行人坐上休旅車前進原鄉,後方緊跟的行動X光車、乳房攝影車,熟練地開上蜿蜒山路,陣仗浩大。二十五分鐘後,大夥抵達花蓮縣秀林鄉文蘭村位在半山腰的聚會所,這天,是醫院下鄉舉辦整合健康篩檢的日子。
長達六小時的活動,選在戶外籃球場舉行,沒有傳統醫療檢驗的制式感,反倒像一場小型園遊會。村民領著單子蓋章闖關,來一趟,就能一口氣完成四癌篩檢,當場初步判讀,串連後續醫療追蹤,結合慢性病防治、衛教宣傳,讓村民大讚:「一次解決,很乾脆啦!」
全國第一大鄉僅有九家診所
健保署攜手花蓮慈濟試辦「全人方案」
這種從單純治療疾病、轉向預防並重的「全人整合照護」,推行看似容易;但其實,背後須投注的資源,跨衛生、醫療單位的橫向合作,挑戰之大,超乎想像。
這個幅員廣大、醫療資源分散的萬人鄉鎮,是如何做到獨步全台,成為全人整合照護的新模範?
時間倒轉回三年前。當時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為提升山地鄉民眾就醫照顧,推出「全人整合照護執行方案」(簡稱「全人方案」),在多數縣市醫院躊躇觀望下,花蓮慈濟醫院跳出來承接,選定秀林鄉成為全台第一個試辦區。
位在花蓮縣北部的秀林鄉,為全台第一大鄉,面積超過一六○○平方公里,比桃園市、新竹縣幅員還廣。但鄉內九個村落,只有九家診所,且都鄰近市區,資源分配不均,山區民眾就醫不便,必須仰賴醫療機構主動出擊。
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健保署就推動「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計畫),強化偏鄉醫療。不過,這次實行的全人方案,無論在布局策略、照護方式和給付模式上,都有不小轉變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