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醫療品質影響或財務體質良窳的角度看,全民健保都已到了非改不可的臨界點。但,怎麼改?
2021年,監察院曾針對健保制度提出研究報告,其中的某些關鍵句,值得好好思考。
「論量計酬支付制度,易造成醫療『衝量』現象。」這句關於健保制度先天不良、導致醫療生態扭曲與財務惡化的結論,如今可說人盡皆知。為了修正問題,「健保署陸續推動其他支付制度……,包括論病例計酬、論質計酬、論人計酬等。」報告寫到。
但這些方向正確且已推動多年的解方,監察院用數字證明「成效有限」,例如,論病例計酬的醫療費用占當年整體費用比率,10年來從未超過1%,論質計酬更從未超過0.2%。由此可見,攸關醫療品質與健保財務的多元解方並非沒有,問題出在推動不力。
此外,報告對健保的前世今生也有介紹,例如,健保自1998年後財務急劇惡化,為此,「逐步推動總額支付制度,並於2002年7月起全面實施。」換言之,當年推動總額制,是為了力擋健保破產危機。
回頭來看,總額支付制也已造成嚴重副作用,總額固定下,醫療院所申報的健保點數愈多,點值也就愈廉價,於是又衍生了衝量拚收入的惡性循環。
幾番論述看下來,健保改革確實沒有簡單答案;然而,目前幾套將在立法院論戰的修法版本,卻清一色僅只鎖定簡單易懂的「保障點值」訴求。保障點值,等於推翻當年曾經阻擋健保破產的總額制,而缺乏完整配套、不思多向並進的保障點值,說穿了,就是一種頭痛醫頭的民粹改革。
頭痛醫頭的改革,救不了頭痛醫頭的醫療品質,反而,會帶來更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