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2日,電價費率審議會檢討4月至9月電價,決議電價平均調幅11%。立法院國民黨團、台灣民眾黨隨即在3月29日提案,要求政府停止調漲電價,兩項提案逕付二讀。
同時間,民進黨團提議將電價凍結案交付協商,提案進入一個月「協商冷凍期」;經濟部及台電仍依照電價審議會結果,如期於4月1日調漲電價。
4月30日,立法院表決「電價凍漲方案」,最後以國民黨及民眾黨挾人數優勢,以贊成59人、反對50人,通過電價凍漲方案。對此,行政院、經濟部及台電二度抗命,表示尊重國會決議,但仍依《電業法》49條規定,維持電價調整。
對此,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揚言凍結經濟部預算,並撤動《電業法》49條修正草案,要求未來電價漲幅都須送國會同意才可實施,週五(5/3)在藍白聯手表決下,以58票贊成對51票反對票逕付二讀。
該案若通過,相當於立法院沒收電價審議會調整電價權利,將由立法院為電價調整整背書。
政治及台電財務兩原因 促成電價審議會成立
回顧電價費率公式,其實早在1960年代就已經訂定,但一直到2015年,也就是55年後才讓電價調整法制化。
由於電價調整未入法,因此未規定多久檢討一次或是調幅限制,當年由行政院公用事業費率審議委員會來決定電價調幅,熟悉台灣電力發展的知情人士分析,「常常發生狀況就是,該檢討時也未開會檢討,比較沒有制度化。」
知情人士表示,當年會促成電價審議會有兩大原因,分別是電價對執政黨影響,以及電價調整合理化對台電幫助。
首先,執政黨不願將電價調整法治化是因電價調整往往與執政黨支持度相互呼應。
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執政黨滿意度調查,從陳水扁、馬英九至蔡英文政府無一例外,只要當年出現電價波動,執政黨支持度都出現明顯下滑。
最經典案例便是馬政府在2012、2013年第二次「油電雙漲」,電價從每度2.6765元升至每度3.1260元,2013年支持度就從四成下滑至26.7%,減少近13個百分點;當接近2016年總統大選,馬政府選擇在2015年、2016年三次調降電價,讓電價從每度3.1260元降至每度2.5488元,頗有爭取選民支持意味。
因此,若是由政府、專家、產業代表等第三方組成的電價審議會決定電價調幅,可以視為政府的「防火牆」,減少政府對電價干預,也不讓電價調整結果過度影響到執政黨支持度。
第二,台電每一年盈虧與國際燃料價格息息相關。回到馬政府時期,國際油價在2011年歐債危機、2012年利比亞內戰影響下,曾一度飆升至每桶125美元,連帶導致燃煤、燃氣等國際燃料價格也跟著上揚。
深受國際燃料價格影響的台電也難以倖免。台電在2011年累計虧損首度突破「千億元大關」,隔年更翻倍越過「兩千億元大關」。這也促使,馬政府必須在2012年、2013年發動第二次「油電雙漲」平抑台電虧損。
然而,當政府調漲電價後,台電在2015年因燃料大幅回檔,一口氣大賺613億元,讓民眾相對剝奪感更高。
這也是促使馬政府推動電價審議會,希望讓電價調整合理化的第二原因。希望讓電價調整可以定期進行,不要讓台電盈虧因燃料價格波動出現「暴漲暴跌」情勢。
因此,立法院先在2015年1月20日決議通過電價費率計算公式之修訂,並設置「電價費率審議會」;2017年,也就是蔡政府上任以後,則一併修正《電業法》及於同年訂定子法「公用售電業電價費率計算公式」,將2015年決議入法,才有現在電業調整機制。
據《電業法》第49條及其子法所設置的電價公式,一年檢討二次電價,原則於每年3月檢討4月至9月電價,以及9月檢討10月至隔年3月電價。
電價調幅原則每次調幅不超過3%,一年不超過6%。但電價調幅設有但書,若供電成本持續大幅上漲或下跌時,電價費率審議會得視電價穩定基金運用情形,就調幅進行適度調整。
最後,台電合理利潤投資報酬率設定為3%至5%,有累積虧損待彌補期間,投資報酬率上限5%,全數彌補累積虧損;累積虧損不存在時,投資報酬率降為3%;若台電營收超過報酬率,則部分撥補至電價穩定準備金,當作「雨天存糧」。
知情人士反映,電價審議會是台灣電價合理、穩定化很重要的過程,2015年立院也是在國民黨掌握多數下通過決議,並在2017年由民進黨掌權的立院通過《電業法》修法將其法制化。
▲今年3月22日,電價費率審議會檢討4月至9月電價,決議電價平均調幅11%。(記者鍾泓良攝影)
「大家都不想漲電價」立法院如何承擔台灣電力永續性?
如今,藍白陣營欲將電價審議權利收回,那麼台灣電價調整就將由立法院全權承擔,失去以政府、第三方公正學者及產業代表等專家,所組成電價審議會作為防火牆,讓民意直接決定電價。
「大家都不願意調電價,最好電費都是零」,若立委順應民意,決定台電從此以後不能收電費,台灣進入「免電價時代」,卻台電失去永續經營、穩定供電時,難道立法院要承擔嗎?
對此,台電接受《今周刊》記者訪問時說明,國內電價由電價費率審議會進行討論及決議調幅及方案,台電再依其決議辦理,相關機制皆依循法規及程序進行。
台電補充,台電燃料成本已連續兩年高達6,000億元以上,與俄烏戰爭前約3,000億元的燃料支出相比,翻倍大增。
燃料價格壓力,許多國家皆大漲電價,其中核電占比較高的國家,如法國及韓國近年工業電價累積調幅已分別高達160%與87%;相較之下,我國電價調整相對和緩,實已達兼顧照顧民生、穩定物價及維持產業競爭力的目標。
政府長年忽視電價合理反映,導致我國民生及工業價格低於已開發國家水準。雖然讓國人享有低廉價格,卻也促成「漲都不能漲」的壓力,導致國家電力、電網發展預算捉襟見肘;當電價未來更可能再受到立法院左右,立委能否違背民眾希望「電價愈低愈好」的夙願?
若各方忽視專業、順應民粹,導致電價無法即時、合理反映,那台電距離永續經營、穩定供電只能愈走愈遠。當負債比率已高達96.6%的台電,最終若承受不住而破產,台灣政府、立委、民生及產業又能否準備好承受震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