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遠東百貨信義A13的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出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目前累積11例個案,2位過世、4位加護病房、1位在普通病房,4位是輕症返家休息,另外還有2位通報中還在確認中。
衛福部食藥署周三(3/27)定調為重大食安案件,晚間衛福部出面說明已於傍晚召開專家會議,會議中的專家推測應是毒素引起,初步認定米酵菌酸 (Bongkrekic Acid)可能性蠻大。
外界提出,這次疑似食品中毒事件可能來自於罕見的米酵菌酸毒素,周三上午食藥署長吳秀梅表示,詳情將會等到檢驗報告出爐再說明,這段期間會針對不同可能性進行檢驗。
衛福部傍晚召開專家會議,初步認定米酵菌酸可能性大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晚間表示,參加成員有6位毒物學專家,以及收治個案的新光、馬偕、北醫、三總等醫師代表,包括食藥署、疾管署相關人員,以及感染科權威醫師、台大副校長張上淳、法務部法醫研究所代表、環境部化學署。
王必勝說,這次會議主要目的是交換臨床訊息、毒理知識、食物疫調等資訊,最主要目的希望收斂,因為在種種原因當中,找到貼近事實的原因,展開相關檢驗。
目前11位個案2死、4人仍在加護病房
目前有11位個案,2位過世、4位加護病房、1位在普通病房,4位是輕症返家休息,另外還有2位通報中,根據疫調都是在3/19至3/22用餐,都有食用粿條或河粉,臨床症狀都非常類似,急性肝衰竭以及後續器官衰竭或重症。
「我們都都覺得有可能從食物本身來,專家偏向是毒素,米酵菌酸大家認為可能性大,其他原因也有提出來」。
王必勝說,這次帶回35種食材、檢體,都有方向要驗什麼,要檢驗米酵菌酸要有標準品,食藥署、台大等都有訂購標準品,下周送到就能展開相關檢驗。
米酵菌酸曾在中國造成1家12口中毒
為什麼外界會懷疑是米酵菌酸毒素?這毒素曾在中國造成1家12口中毒,並造成9死慘劇,而這種在台灣非常罕見細菌卻疑似出現在台灣食品內,造成嚴重食安事件。
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受訪開宗明義說,詳細情況仍要以食藥署檢驗報告為準,否則外界推測可能會造成事件模糊,對於主管機關及家屬都會有壓力,甚至引發民眾對於特定食品的恐慌。
出現在米類、玉米製品、銀耳、黑木耳
據新加坡及美國食品及毒物官方網站,米酵菌酸來自在台灣相當罕見的Burkholderia gladioli 細菌(部分中譯為唐菖蒲伯克氏菌),出現於米類、椰子發酵製品、玉米製品,以及銀耳跟黑木耳。
他接著說明,上述食品在22度到33度、環境酸鹼中性下,適合Burkholderia gladioli 生長,進而產生米酵菌酸,該米酵菌酸相當罕見,過去在中國、印度及非洲都曾經引發的嚴重食品中毒,但是從未在台灣發生過。
顏宗海:吃下肚後很快發作,後續恐多重器官衰竭
「醫學研究曾指出只要吃到一毫克的米酵菌酸,就可能對於身體帶來危險」,如果食物污染到米酵菌酸,民眾吃下肚後很快就會產生噁心、嘔吐、肚子痛、急性腸胃炎等症狀,後續幾天可能還會伴隨腎臟、肝臟、多重器官衰竭及休克,就會有生命危險。
相關新聞:
只能靠「支持性療法」無解毒劑
顏宗海補充, 現在醫學對米酵菌酸並無解毒劑,如果病人因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就只能用「支持性療法」,也就是休克用強心劑、呼吸衰竭插管呼吸器,所以中毒死亡率高。
由於毫無解毒劑、死亡率又高,因此面對米酵菌酸最好的方法就是預防。按照新加坡衛生官方建議,民眾應避免食用未經衛生許可的玉米、米類及椰子發酵食品,或是相關食品增添醋、檸檬破壞食物酸鹼值,減少細菌繁衍機會等。
顏宗海最後重申,衛福部及台北市衛生局現在都已經著手檢驗調查,最終還是要回歸調查報告結果,才能釐清知道是否是真的米酵菌酸引起食物中毒,呼籲民眾不要過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