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會新生態,藍白陣營力拚推動不在籍投票,喊出開放海外通訊投票、電子投票;
但在專家學者眼中,選舉不僅考量方便而已,對民主和信任度及投票風險管控才是關鍵。
「台灣無法遠距投票,必須要回家鄉由本人投……。」今年一月,美國媒體CNN記者觀察台灣的總統和立委選舉,對於台灣至今沒有「不在籍投票」制度,選民必須親自到投票所投票,下了「老派」(old school)的評價。
無獨有偶,大選後第十一天,幾位當選的國民黨立委順水推舟,開記者會宣示要推動「不在籍投票」制度;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更加碼,直指台灣投票方式「太落伍」,應推動如「手機投票」的網路投票模式。
事實! 影響人數估上百萬
又一次,在大選熱度加持下,不在籍投票被推上議題前線。由於藍白陣營在新國會過半數,若在野黨合作力推,未來四年不在籍投票制度的建立,幾乎箭在弦上。問題是,制度該怎麼訂,才能兼顧便利和風險管控?推行後又會影響多少人?
先從人數來看,目前官方未有民眾戶籍地與常住地不同的確切統計,也因人口流動性,人數難精算;不過,根據《人口學刊》二○一八年的一份研究論文估計,民眾未設籍於經常居住縣市的比率超過十三%;換算下來,全國約有三百萬人。
即使保守估計,台灣可能會有上百萬人面臨戶籍與生活區域不同,造成選舉投票不便,這是不爭的事實。相較全球超過一百個國家有不在籍投票制度,如美國可郵寄選票,連部分在台灣的東南亞移工都可在台投票,每到選舉,台灣民眾瘋搶車票、大舉返鄉,甚至因成本過高放棄投票等現象,堪稱民主國家奇景。
然而,不在籍投票制度多元,也並非每一種都適合台灣。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蘇彥圖指出,不在籍投票是翻譯的名詞,外國未必有類似台灣的戶籍制度,它表達的是「不在場的投票」(absentee voting),允許讓民眾不只有「投票日當天到投票所親自投票」的唯一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