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13)
民進黨破紀錄取得連續三度執政,美國等國際盟友雖消除了台灣親中疑慮,但立院三分天下,仍為賴清德政府增添不少不確定性。國際社會如何觀察這次大選結果?
編按:大選落幕,面對政治新局,國際社會後續將如何調整對台灣的觀察重點?對此,本刊特邀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松田康博撰文分析。松田康博為知名「台海專家」,長期鑽研台灣、中國政治領域,並為東京大學「兩岸關係研究小組」代表成員。
二○二四年一月十三日台灣舉行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在國際社會的關注之下,由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當選總統。由於這次的三位候選人皆具有一定實力,因此賴清德僅獲得相對多數的四○.○五%得票率,立法院則「三黨不過半」,執政黨須面對朝小野大的局面。
此前國際社會之所以關注台海形勢,是擔心台灣會繼俄烏戰爭、以哈衝突後,可能有爆發台海戰爭的風險。但,國際社會的關注並不僅限於「戰爭」的危險性,實際上,對於其他問題的關注度也在提升中。
三大疑慮籠罩台灣
從扁政府到馬政府 都無法完全搞定
一直以來,國際社會對台灣政府的期待或疑慮,主要有以下三項。第一,台灣「挑釁」中國的後果,是否會導致中國對台發動戰爭。第二,受台灣親中影響,該地區的勢力平衡,是否會向中國傾斜。第三,是否會謀求區域穩定,使經濟活動順利進行。
回顧過往,在陳水扁政府期間,雖然讓第二點穩定下來,但卻在第一、第三點讓人感到擔憂。換句話說,台灣雖然沒有親中的可能性,但若當時的態勢持續下去,總有一天兩岸還是有可能爆發衝突,或是兩岸對話停滯,導致區域供應鏈的建構產生障礙等疑慮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