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倒數2天,藍綠白三方無不把握時間卯足全力拚選情,是否有可能出現政黨輪替,又或讓白色力量掌權,亦或延續原政黨治理,此屆大選頗受國內外矚目。
美媒《CNN》關注這次台灣選情,點出這回總統大選的核心關鍵與過去不同的是,台灣年輕選民重視的焦點,已從「中國」轉移到「經濟」,對岸的文攻武嚇不再是他們最關心的議題。
學者也指出,民生問題其實在這次大選中佔據著較多的討論聲量,「許多台灣人不認為自己需要選邊站,因為兩岸現狀並不會立即改變。」
「我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身份認同」(self-identity)問題在台灣已存在數十年,台灣與中國彼此間的關係,一直是島上最重要的政治分歧之一,對岸也成為無可忽視的威脅。
2016年開始,民進黨(DPP)連續打贏兩場總統選戰,2020年的「蔡賴配」更以817萬高票贏得選民青睞,不僅創下歷屆最高得票紀錄,也使蔡英文成功連任中國民國總統,接連而來的勝利,其一關鍵因素指向兩岸分歧帶來的「紅利」,《CNN》援引調查結果,指出身份認同、台海問題與先前選舉的投票模式密切相關。
只不過,隨著這個擁有2350萬人口的民主島嶼即將在週六(1/13)選出新領導人,專家表示,「身分認同」之於此次選舉的影響力,其作用可能會相形減弱。
2024總統大選將至,《CNN》走訪台灣各地訪問民眾,得出一結論:「許多年輕一代的選民表示,中國不再是他們最關心的議題。」
《CNN》調查: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CNN》指出,從政治調查資料顯示,那些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的民眾,更有可能傾向支持現正執政的民進黨,意即有「獨立意識」的政黨。
許多年輕選民也在上屆總統選舉中,以手中的選票表達支持站在蔡英文這一方,只是在最近的民意調查中,顯現出這之中有許多人逐漸轉往支持第三方候選人,也就是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於5年前創立的台灣民眾黨(TPP)。
柯文哲自稱秉持「務實」的態度,相較於民進黨(DPP)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與國民黨(KMT)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更不受意識形態所操控。
賴清德則表示,他將延續蔡英文的政策路線,並強調台灣不隸屬於北京;侯友宜將這次選舉視為「戰爭與和平」之間的選擇,並補充道,「只有他的政黨才能降低與中國發生戰爭的風險。」
▲柯文哲自稱秉持「務實」的態度,不受意識形態所操控。(圖/取自台灣民眾黨官網)
柯文哲強調,未來會與北京當局定期對話,同時,他也被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ICG)定位成「最願意與北京對話」的候選人,ICG 觀察,柯文哲談論北京時,立場多為「與其為敵,不如為友」的友善路線。不過,《CNN》表示,柯仍未具體說明將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年輕人多數認現狀不會在短期內改變
《CNN》近來採訪了十多位20歲至30幾歲的台灣年輕人,藉此了解他們的投票傾向,「雖說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但多數人向《CNN》透露,他們不認為中國是這次選舉中最重要的因素,「因為(兩岸)現狀並不會在短期內改變。」
「民進黨和國民黨都只是在意識形態(Ideology)上競爭,但對我來說,不管是獨立和統一都是不切實際的議題,」新北市34歲的公務員沈先生這麼說。
來自深綠鐵票區的台南市28歲體育教練Monica Cheng表示,「早已厭倦了政治上一來一往的口水戰。」
她指出,「我們一直認為台灣是一個國家,我們是台灣人,且中華民國和台灣之間並沒有任何區別」。
Monica Cheng直言,不斷在這議題上做文章,只會導致更大的政治分歧。
部分年輕選民也告訴《CNN》,關於台灣未來的辯論其實都存在著意識形態,他們認為,(台灣)若正式宣布獨立肯定會引發戰爭,同時,鮮少人支持全面轉移權力予北京,「唯一可行的選擇仍是維持現狀。」
來自桃園市的34歲工程師Leon表示,最近在中國工作約莫兩年的時間,他認為應更加重視兩岸教育,「我覺得『抵制中國』(resisting China)只是執政黨的一個政治口號,很多台灣人對中國知之甚少,」Leon這麼說。
Leon表達自己的立場,「促進兩岸交流有助於讓雙方人民更了解彼此間的差異,而非盲目地反對任何與中國有關的事情…。」
學者:民生問題佔據選舉核心
自蔡英文2016年首度上任以來,北京不斷加重施壓力道,加大對台灣經濟、外交和軍事壓力,阻礙雙方的交流。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專門研究台灣政治的助理教授Austin Wang點出2024總統大選的關鍵——民生議題。
「『民生問題』在這次選舉中佔據更多的核心位置,因為多數台灣人認為,不管這場選舉最終結果如何,在短期內基本上不會改變台北與北京的關係。」
「在許多台灣人眼中,在現狀不會立即改變的態勢下,他們認為自己並不需要選邊站,」Austin Wang接著表示,「所以,如果現狀永遠存在,也許候選人可以考慮其他更被關注的問題,例如社會正義、高房價等。」
不少年輕選民都向《CNN》表達他們對於經濟福祉(economic well-being)的擔憂,尤其是薪資停滯及社會住宅不足的問題。
受全球景氣疲弱,出口及民間投資不如預期影響,主計總處下修2023年經濟成長預測至1.61%,創近8年新低;《CNN》指出,儘管台灣在半導體晶片供應方面,毫無懸念地成為全球領導者,但其他職業的工資水平在過去20年中,基本上幾乎處於停滯的狀態。
另據最新官方統計,2022年台灣(月)薪資中位數為1386美元(約4.3萬元台幣),遠低於「亞洲四小龍」中的其他高成長經濟體,包括南韓的1919美元(約6萬新台幣)、香港的2444美元(約7.6萬元台幣),以及新加坡的3776 美元(約12萬元台幣)。
此外,台灣的社會住宅(公營住宅)也不容易取得。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截至2023年11月,台灣的公共住宅僅佔所有房屋單位的0.2%,明顯低於許多其他已開發經濟體。
《CNN》形容,台灣人的主要「收入來源」(Bread and butter)儼然成為當前最重要的問題。
「我認為居住正義是未來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來自嘉義市、首次投票的的22歲羅姓大學生Luo Chen-hsien這麼說,他認為,目前兩個主要政黨在抑制房價方面「過於被動」。
部分年輕選民也向《CNN》表態,他們相信柯文哲能夠帶來更好的經濟公平環境,因他更了解年輕一代所面臨的挑戰。但也有另一派人對於柯文哲能否真正解決這些民生問題抱持的質疑的態度,特別是因民眾黨從未有管理地方層級以外的經濟相關經驗。
「我認為他(指柯)的政黨能夠真正實現多少競選承諾仍有待觀察,」來自金門縣的27歲國民黨支持者Johnny Huang說,「改革不只是喊口號,我更願意支持能為台灣帶來穩定改變的候選人。」
不向主權議題「妥協」的台灣年輕人
儘管諸多年輕選民將民生經濟視為這次選舉最須關注的議題,但這並不代表台灣年輕一代對於北京的威脅一無所知;據《CNN》報導,一名王姓政治學者表示,台灣社會有一個明確的共識,那就是與中國統一根本不是一個可接受的選擇。
陸委會2023年10月的最新調查顯示,超過60%的受訪者支持無限期維持現狀,僅6.8%的人支持立即或最終與中國統一。《CNN》指出,部分年輕選民強調,要捍衛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政體,並向國際社會表明決心維護台灣的自由。
北京實施的國安法,對香港政治及法治自由的箝制,只會加深許多人的擔憂,「中國共產黨的長期政策目標即是併吞台灣,這不是任何台灣總統都能夠改變的狀況,」支持現任執政黨的27歲律師Alice Yan這麼說,「我們必須向世界表明,台灣人在主權問題上不會妥協。」
Alice Yan接著表示,「如果我們選出一位過度親中的總統,那麼,一旦台海發生了什麼事,其他國家可能不願意代表我們進行干預,因為國際會認為這是我們自找的。」
「我認為選民的投票抉擇主要取決於大眾最關心的問題,」來自台北市的26歲學生Carrie Wang說,「對我來說,選擇一位能夠推動台灣在國際世界中前進的總統,才是最重要的事。」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