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導,屏東因為瘋種電,造成家園變貌、老農離農、青農迫遷的窘境,然而,長期深耕屏東地層下陷區及不利耕作區的業者看法則是不同:「很多地主是老農,他們的農地因為別人抽地下水整個陷下去,是標準的荒地,已經沒有用處了」。
在全球淨零碳排浪潮下,台灣綠電發展因為腳步不夠快,讓2025綠能藍圖宣告跳票,本該急起直追的台灣,卻因為綠電產業屢屢捲入爭議中,陷入向前衝也不是、又沒有後退餘地的窘境中。
長期休耕的荒廢農地,是否有盤整利用的空間?
「台灣其實不缺農地,是缺農民,很多人講糧食自給率偏低,農地無法農用,但問題不是被誰搶地,而是根本沒人種。」
27歲的屏東農村子弟小林說,一家三代,只有阿公種田,爸爸這代就不耕作了,與他同輩的學長、學弟,只有一人家裡種好幾甲地,不得已回來接班,其餘年輕人口嚴重外流,許多農地要出租,都還找不到人,只能擺著荒廢。
「青農外移不是這幾年發生的」屏東縣林邊鄉永樂村長蔡玉心指出,台灣鄉村少子化、高齡化、青壯年人口外移問題比起城市嚴重,過去很多年輕人離鄉背景找工作是情非得已,現在老家的地能與光電產業接軌,不少人有了在地生活的機會。
在台灣社會,沒有人會認同將優良農田直接轉作綠電,衝擊農業發展。只是,光電業一直以來的疑問是,那些為數不少、長期休耕的荒廢農地,是否有盤整利用的空間?
他舉自己擁有的4分大農地為例,原本種植蓮霧,但地處低窪,本來農作就難收成,當年八八風災後被淹沒後,他是第一批勇敢投入太陽能板懷抱的種電人,相較於緊鄰自己荒廢多年的隔壁農地,他很慶幸提早走這條路。
蔡玉心強調,不是每塊地都適合持續耕作,尤其近年工資上漲,有錢還找不到農工,加上鄉村人口年齡老化,過於零碎化或地利較差的農地根本難以靠農作活下去,種電成了許多老農生存下去的救贖。
其實,光電業者瞄準的地,主要地主多為老農,當老農年紀漸長,體力可能不如以往,難以持續耕作,因此有很多荒廢的土地,光電產業進駐到地方,可以為這些荒廢的土地上帶來一些新的契機。
果農王伯伯從小務農,在枋寮有一甲地的芒果園,今年高齡80的他,體力跟不上了,曾請兒子回家接手,「我說成本我出,收入全歸你。他不要啊,堅持在外地上班。」無力耕作的他,嘗試出租農地,一年收租10萬元,卻不巧接連幾年碰到天災,「芒果在開花期,遇到幾個寒流就全毀,我的災損補助也全給農民了。」
幾經思考,王伯伯2、3年前決定「轉作」,將農地出租給光電業者種電,現在一年收入翻高到四十萬元,省去管理麻煩,讓他直呼滿意。「這裡的地愈來愈難種,旁邊還在種蓮霧、芒果的,很辛苦啦,他們看我光電鋪得很好,也開始改觀。」
以老農的眼光來看,光電業來租地,對自己的收入與經濟狀態大有幫助,許多老農不像一般勞工有勞保、勞退,只靠農退可能一個月領不到2萬元。
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理事長陳錦超分析,一分農地出租大概只有6000元的租金,但他們如果租給光電業者,一年可以有6萬元的租金,「對老農來講也是一筆退休金,讓他們不用跟孩子伸手,讓孩子可以放心地去做他們的工作,不用想說老爸爸、老媽媽還要他們來照顧」。
氣候變遷推升務農成本 農民心聲:農地租給光電業收入更穩定
過往以種植愛文芒果為主的屏東枋寮鄉農民林淑娥分享,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有時要水沒水,否則就是水滿為患,也因為氣候的影響,近年來種植芒果時需要噴藥的頻率增加,「我把錢都花在這邊了,結果賣出去的價錢又不好,就賺不到什麼錢,只能求沒有虧本就好了」。相較起來,現在將地租給光電業者,收入與心情都相對穩定。
業者也感嘆:「現在大家都是合規在做事,社會是否應該要去思考,怎麼讓這些合規的廠商能受到更多鼓勵?」他分析,光電業生產的綠電主要銷售給半導體業者,半導體業不僅攸關台灣的經濟力與競爭力,牽動上百萬就業人口與產業鏈。
農地沒有消失、只是租用「休耕後又是好地一塊」
光電業者說,種電只是借用土地,沒有做大面積的地形地貌變革,等20年後、25年後,光電除役後,就能繼續耕種了,休耕20多年後,又變成一塊好地。原來,鋪設的太陽能板下還是會長草,休耕能讓地變得更肥沃,之後把一塊好地還給農民,也是好事一樁。
陳錦超分析,地層下陷其實是整個西南沿海都必須要去面對的問題,而光電或許是可以改變西南沿海地層下陷的一個可能解方,「其實每個人對自己的故鄉、家鄉都有個期望,總是希望我的家鄉美美的,但曾幾何時,這些產業因為地層下陷的關係,一直、一直在不斷的改變。」
陳錦超也認為,在10年、20年後這些拿來種電的地,又成為一塊有生命力的地,「就像我剛剛提到的,這塊土地一直在改變,它可能在10年、20年就又改變它的風貌了」。
「當有一天我們的再生能源,我們的替代能源發展更好,有更安全、發電效率更好的辦法時,也許我們不再需要太陽能板也不一定,那時候它有沒有可能再恢復成農地?絕對有可能。怕的是年輕人不願意回來耕作。」相較起缺農地,陳錦超認為缺農夫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