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期間,一個「將水利會還給農民」的承諾,讓曾經的「英系大將」倒戈挺藍,也讓這個三年前改制的公務機關重新受到注目——水利會屬於誰? 應為誰服務?
「該還你的要還你,該照顧你的要照顧你,對不對?這就是該做的事!」二○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出席全國水利會意見表達會,承諾他若當選,要將二○年改制為公務機關的「農田水利會」還給農民。全程台語致詞結束,台下爆出一陣陣掌聲。
會後,農業部農田水利署立即在官網發布上千字新聞稿回應,細數改制後三大變革,疾呼「不能走回頭路」。
究竟這個已走入歷史的單位在做什麼?為何又成選舉攻防話題?一切得先從組織背景開始談起。
農田水利會(下稱水利會),過去長期負責台灣各地農田的灌溉事業,管理全台約三十六.五萬公頃農地的灌溉排水系統。截至二○年改制前,全台灣十七個水利會掌管了國內總長達七萬公里的灌排圳路,小自溝渠裡的垃圾清理,大至灌區內各家戶的水資源分配,都是水利會的工作職掌。
從日治時期的「水利組合」延續而來,在台灣社會,水利會以「公法人」形式存在將近百年。農民繳納會費加入地方水利會,各地水利會的會長,則由會員投票直選產生。
儘管性質是地方自治組織,不過從一九九四年起,全國水利會的會費改由農委會全額補助,且水利會掌管的是公共水資源,具相當程度的公權力。因此,幾十年來,「將水利會公有化」的訴求不曾間斷。
不只如此,組織藏汙納垢,弊端叢生,更促使改革聲浪四起。由於水利會長期在地方凝聚人際網絡,缺乏政府監督,各地頻頻爆出買票賄選、收工程回扣等醜聞。一八年地方選舉,嘉南水利會員工就以一票一千元向六十五人行賄,替兩位市議員候選人買票;彰化水利會更有員工長期收賄,向多項工程包商收取十二%回扣。
各地弊案連環爆,就連監察院也多次發布調查報告,直指地方水利會維管權責不清、汙染改善效率過低等問題。然而,水利會作為自治團體,終究無法如公務機關一般受到監督。種種問題,讓改制呼聲愈來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