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碳權交易所於今年8月7日揭牌後,周五(12/22)完成首批碳權交易。在碳交所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啟動的典禮當天,台上27家企業高層排排站,從台積電、鴻海、中華電、玉山金等,各產業龍頭企業都響應參加台灣首批國際碳權交易,估算首日成交金額逾80萬美元,最大客戶為金控業者。
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指出,國際碳定價機制發展已行之有年,各國近年亦積極成立碳權交易平台,例如新加坡、韓國、日本、馬來西亞、印尼等亞洲國家,都推出碳交易平台。
碳交所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擁3大特色 國內版明年下半年登場
林修銘進一步分析,台灣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擁3大特色,包括採美元(USD)計價、採「信託帳戶」交易,以及採「子帳戶」架構設計。在美元計價的部分,有鑑於國際上碳權市場多以美元計價,國際碳權交易平台亦以美元為交易貨幣,可望吸引更多買、賣家加入台灣市場,有利台灣碳權市場國際化 。
第二、為確保買方資金且取得賣方信任,參採國際常用的信託帳戶(Trust Account)方式進行交易,保障買賣雙之交易安全。第三、該平台的編碼原則充分運用虛擬帳戶、法人統編及交易類型,有效掌握及整合「碳權流」及「金流」,是台灣第一個實現標準化交易作業的碳權交易平台。
林修銘表示:「此平台可望為台灣日後淨零減碳之路取得重大進展,相關設計理念及作業方式並可進一步應用於未來『國內碳權交易平台』上」。據了解,最快在2024年下半年,就可看到國內碳權交易平台推出。
首批碳權全由各領域龍頭企業認購 減碳盼發揮「大帶小」效應
對於甫於8月成立的碳交所,在12月底就成功促成首筆國際碳權交易,讓經濟部部長王美花、國發會主委龔明鑫雙雙在典禮上公開讚賞:「真是找對人了」,顯然對於林修銘不負所望相當滿意。
事實上,碳交所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的確是從零開始,幾經波折後順利談下國際知名碳權供應商約6家,首批共上架7個碳權專案,專案類型包括潔淨水源、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和沼氣發電,且專案案場位於亞洲、非洲和南美洲,賣方則來自瑞士、英國、新加坡和台灣。
在買家的部分,碳交所首批找來指標型企業共27家(含金控子公司合計45家),首日共交易8萬8520噸二氧化碳當量之碳權,成交價格落於每公噸3.9到12美元之間。
照片來源:碳交所提供。
同時,碳交所也宣布正式加入國際排放交易協會(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e Association, IETA)。IETA於1999年成立,與國際碳行動夥伴組織(ICAP)、世界銀行(World Bank)並列全球碳市場三大研究組織,致力於建立國際通用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架構、推廣排放交易機制及提供會員因應溫室氣體排放之解決方案,目前會員已超過320個,包含國際知名的碳交所、碳權核發機構、碳權評等機構均為其會員。
碳交所表示,有碳權交易需求之企業,自即日起可至本公司交易平台線上開戶(網址:https://carbonmarket.tcx.com.tw/index.do),並可於官網查閱碳交所規章。國際碳權交易平台的啟動,象徵臺灣正式邁入碳有價時代,未來碳交所將持續開發多元之碳權專案上架,以滿足不同供應鏈及企業之需求,加速臺灣邁向淨零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