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國在十一月簽署「提升貿易夥伴關係協議(ETP)」,打開雙向貿易、投資的新契機。
為何過去商業往來不密切、雙邊貿易額占不到整體一%的兩國,會在此時簽下這項協議?
這是讓台灣廠商在歐洲國家找到『著陸點』的機會,這機會抓住了,就要趕快鎖住!」談起台灣、英國日前簽署的「提升貿易夥伴關係協議」(ETP),行政院經貿辦公室總談判代表、政委鄧振中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如此形容它的重要性。
繼台灣與美國今年六月簽署「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後,十一月八日,我國駐英代表謝武樵與英國駐台代表鄧元翰(John Dennis)透過視訊方式,正式簽下台英ETP。
這是台灣首次與歐洲國家簽訂貿易協議,進一步建立經貿關稅框架,該平台將觸及兩國非關稅的經貿議題,在互惠互利基礎上,打開雙向貿易、投資的契機。
十一月初協議簽署後,雙方旋即展開兩階段談判。第一階段先針對數位貿易、投資、再生能源與淨零碳排三大重點領域洽談;第二階段則進入貿易便捷化的深水區。協議也保留未來擴充新領域的彈性,不排除再增加健康、教育等議題。
過往貿易不熱 占額不到1%
事實上,台灣、英國過去商業往來不算熱絡。二○二二年,台英貿易總額僅六十六.三億美元,已是兩國貿易額歷史新高,讓英國成為台灣在歐洲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德國、荷蘭。然而,若以台灣全年貿易總額九○七四億美元來看,英國僅占○.七%,不到百分之一。
至於投資方面,截至二一年,我國赴英投資累計二二二件,件數僅次德國,主要以商業不動產投資為最大宗,其次是金融及電子資訊;英國來台投資,累計則逾一千三百件,主要為金融證券、顧問管理、發輸配電製造業及菸酒類,但整體往來仍不算密切。
這令外界好奇,過去互動不多、相隔近一萬公里的兩個國家,為何在此際簽訂前所未有的ETP?這項協議又會帶來什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