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國際貿易署與外貿協會近期辦理的【2023供應鏈布局論壇暨市調發表會】,邀請泰國、印度、墨西哥、波蘭等各區域市場專家,聚焦四大供應鏈移轉熱區的布局策略與衍生商機。
論壇中貿協董事長黃志芳引領我們深入探討供應鏈的供應鏈布局,特別著重於其提出的4大區域製造熱區概念。這些熱區,包括美南墨北、東協、印度、中東歐,已經成為全球製造業的新焦點。
據貿協觀察,這四個區域製造中心各有其獨特特點,並帶來了新商機,不僅限於科技業,如電動車、車用電子、AI伺服器和半導體,還涵蓋了其他相關產業,如航太、智慧醫療、智慧能源和傳統產業,形成類似蝴蝶效應的供應鏈轉變。同時,企業在布局時必須密切關注綠色轉型(GX)和數位轉型(DX)的趨勢。
AMATA集團的Mr. Osamu Sudo強調了東協作為臺灣業者的重要製造基地,並提到這個地區在地理位置、人力資源和文化適應方面與臺灣更為接近,這使得臺灣業者更容易進入當地市場。
印度台北協會的楊丹杰副會長表示,印度擁有優秀且充沛的專業人才,且臺灣和印度在軟硬體領域具有互補優勢。他建議臺商充分利用印度政府的「Make in India」政策優惠,並將印度納入未來發展計劃。楊丹傑以流利的中文為結論:“非去不可的印度。”
富強鑫的王俊賢執行長則分享了他的印度布局經驗,提醒臺灣企業在擴展印度市場時需考慮文化差異,善用政策優惠但不過度依賴,保持長期經營心態,實地考察,並利用印度留台學生的雙語能力。
墨西哥采埃孚集團的Mr. Alfonso Villa提出了他對「近岸外包」的看法,指出貿易戰、新冠疫情和氣候變遷是帶動這一潮流的主要因素,不僅在北美,全球各地的生產都會更加區域化和在地化。墨西哥的汽車產業就是近岸外包成功案例之一,其他行業,如航太和電子通信,也在這個趨勢下蓬勃發展。
波蘭PSPA的Mr. Aleksander Rajch說明,波蘭是中東歐最大的市場,也是歐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鋰電池生產國。由於疫情和地緣政治問題導致歐洲面臨能源危機,他認為歐洲需要建立多元供應鏈,中東歐缺乏的技術正好是臺灣的強項,這使得雙方成為最佳合作夥伴。
論壇結束後,貿協研究員就墨西哥、印度、東協、中東歐和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區域製造中心和當地產業發展趨勢發表研究結果。相關的市調報告預計將在2023年底出版,業者將能藉此更深入了解這些新興市場的行銷拓展案例與策略。 (供應鏈布局-他山之石系列市調報告)
(國際貿易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