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偏鄉重生固然需要明確的上位政策,但更需要在地人的熱血參與⋯⋯。」這兩句話,是照抄5年多前的《編輯室報告》,當時我們前進日本,採訪這個高齡國家搶救非都會區人口危機的解方,並且首度報導「地方創生」的概念。日本是在2014年正式制定國家級戰略的地方創生政策,我們前進當地時,是政策上路約莫4年多的時間點。
不久後,行政院宣示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算起來,到現在也大概走了4年多的時間。當年去日本,我們看到了許多令人驚豔的偏鄉逆齡轉生實況,那麼,現在的台灣呢?
從山到海,編輯團隊走訪各個不起眼的角落,隨著地方創生的種子萌芽,我們也看到了一樁又一樁的溫暖故事,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翻轉契機。
就像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時的首波提案之一、雲林「土庫驛可可莊園計畫」,幾年下來,如今已然成為當地重要的觀光景點,積蓄出「全齡創生」的能量,而埋下翻轉種子重要原點之一,是遊子返鄉後驚見母校旁的荒廢空地毒品交易盛行,激出一股熱血,撩起一趟工程、造就一番新局。
熱血能夠造就新局,永續則賴養分循環,在三峽,我們也發現了正向循環的創生故事。隔代教養的問題孩子被社企接住,學會敢夢、也學會逐夢,小小年紀帶著企畫書找上巨大劉金標爺爺談贊助,一份允諾,開啟他對生命的不同想像,17年後的今天,他回到當年教他作夢的這裡,成為地方創生新火力。
都市減壓、地方復活,這是地方創生的重責大任;當年播下的種子,如今已見萌芽。只要一股熱血能循環不止,台灣的地方創生也有望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