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06)
這是一項沒有期程的長遠行動!
2019年,為解決鄉村人口外流、城鄉發展失衡問題,台灣啟動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點燃全台鄉鎮振興火種。隔年,新冠疫情攪局,以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創生工作,尚未站穩腳步就遭遇重擊。許多地方團隊卻也在亂流中,與社區系統緊密連結,展現在地強韌生命力。
5年走來,各地創生團隊百花齊放,農山、漁村、原鄉和離島……,無處不見他們的身影;創生的主體也從青年,漸漸走向全齡共創。不同世代共同看見地方的疑難雜症,用理念和熱血投入創生,以行動促成改變的可能。於是,一個個失落的鄉村小鎮被翻轉,人才回流、產業復甦、在地共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
地方創生的推行沒有盡頭,改變或許尚未成真,但在全台各個角落,已有一連串熱血動人的故事正在上演。
社區共好〉推倒毒窟打造可可莊園 廟口囝仔翻轉「悲情」小鎮
雲林縣土庫小鎮鄉間,放眼不只農田和養豬場,還隱藏了一座頗具反差感的歐風可可莊園。平日一早,眾多遊客在園區聽著巧克力解說,進行食農體驗,來自大學的參訪團則在一旁的香草溫室觀摩,氣氛熱絡。這裡未來還要打造餐廳、可可體驗館和巧克力學院,雖然仍在起步階段,能見度卻已大開,成為雲林熱門景點。
這家名為「土庫驛」的可可莊園,為傳統鄉村注入全新的可可產業鏈,也間接串起社區經濟。這幾年,沒落已久的土庫老街,廢棄建築開始轉型活化,老店接班的二代、三代,與返鄉青年攜手振興商圈,不到三萬人的小鎮,每周已能吸引數千名外來人潮造訪。
眼前這個充滿動能與生機的鄉鎮,7年前,呈現的是截然不同的光景。
土庫鎮,明明位在雲林縣正中心,過去卻連鄰近鄉鎮居民都對這裡感到陌生。「若要雲林人為土庫填上簡歷,特色那欄多會留白。」當地人口中這座「悲情」小鎮,超過40年人口負成長,8成居民務農,社區老人則時常獨自拿著小板凳,在家門口從日出坐到日落。
人們似乎習慣了當地的沉寂。從小在土庫媽祖廟旁長大的陳盈豪,父親曾是順天宮廟公,母親在廟口賣麵,有感於家鄉沒有發展前景,中學畢業後,父母要他趕緊離開。他到海外闖蕩二十多年,「每次坐客運回家,沿途看到街、景、人都一樣,我清楚知道,土庫是不會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