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的問題前,先分享最近自己看病的經驗。
上周我掛了一個醫生早上的診,號碼是97號,輪到我看診時,已經接近下午五點,當我進到診間,看到的是一個已經疲累不堪、情緒沒有很好的醫生,他只花幾分鐘就結束看診,我還有好多問題沒來得及問。我的後面還排到110多號,我相信很可能需要到六點鐘,這位苦勞醫生才能結束這一整天的辛苦工作。
從早上一直看到晚上,我猜醫生只能喝喝水,肯定沒時間吃中飯,這種看診的經驗,我想台灣人應該都不陌生,早已是全台各地醫療院所的日常。雖然現在很多醫院網站都做得很好,可以即時看到看診到幾號,快輪到時再去醫院就可以,但我也不敢離醫院太遠,一整天的行程,只能跟著調整配合。
大家都知道台灣健保世界聞名,主因是性價比高,不只方便而且平民百姓都負擔得起,但實施28年的健保,在制度缺乏彈性且沒有改善空間的情況下,已到了需要大刀闊斧改革的時候了。
從自己看診的切身經驗,我的期待是,如果我有機會與醫生預約一個比較確定的時段,而非現在這樣,一天的行程都要跟著調整改變,為此我是願意多付一點錢的。
此外,若醫生可以花半小時談我的病情,該如何用藥,而非現在只是幾分鐘,就解決一個可能影響我一生的重大醫療決策。同樣的,我也願意為了這件事多付一點錢。
我相信,像我一樣有這個想法的人,一定佔整個人口結構中一定的比例,但在現有全民健保制度下,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明基醫院赴港掛牌 卻無法回台上市
關於全民健保如何改革,其實多年來已有許多討論,例如增加自付額,或增加商保補位健保等,專家學者早已提出無數建議,也有各種具體可行方案,但至今依然沒有太多進展,一個關鍵原因是,台灣把全民健保視為社會福利,卻很少思考,該如何讓醫療成為一個可以有機成長的產業,並持續提升競爭力及擴大規模。
關於這些改革方案,我詢問過很多人,尤其是想推動改革的醫界朋友,大家最常遇到的挑戰是,台灣有一股很強大的傳統大老認為,台灣應維持全民健保的社會福利制度,因為他們擔心,一旦有人可以多付錢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時,醫院就會轉去服務這些人,然後排擠其他人的資源,形成不公不義的現象。
最近有一個新聞,正好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可以拿來討論台灣生技醫療行業,能否形成一個產業。
上市公司佳世達日前啟動集團旗下大陸明基醫院,將到香港進行股票上市計畫。創立20年的明基醫院在南京及蘇州有兩家醫院,如今已躋身中國民營單體醫院前10強,不僅對佳世達布局醫療生技業帶來巨大助益,也成為國內電子業橫跨生技醫療產業的重要示範。
明基醫院決定赴香港掛牌,不論從地理位置、上市籌資、品牌形象及人才招募等角度來看,是很合理且很正確的商業決策。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台灣,醫院是無法掛牌上市的,所以明基醫院即使想回台掛牌,也沒有機會。
醫院無法在台掛牌上市,主管機關在法令上已經規範,台灣的醫院屬於不以盈利為目的的財團法人,而且醫療行業的主流觀點也認為,醫療服務屬於公眾資源,應以提供民眾普及且可親近的醫療需求為目標,而非以盈利為目的。如果允許醫院朝掛牌上市的方向走,一定會出現股東權益與病人權益衝突的情況,最先被犧牲的就是病人權益。
我同意股東權益和病人權益會有衝突,但這有一定的前提條件,也就是在資源有限且固定不變的情況下,確實可能出現排擠的現象。但這是餅沒有變大的情況,若餅擴大了之後呢?情況很可能就會有所不同。
注意一下臨近的幾個重點國家或地區,並非都像台灣這樣不准醫院上市,像香港、新加坡及泰國,醫院都是可以掛牌上市的,透過資本市場取得資金,進行跨國併購及連鎖經營,服務範圍不僅限本國人及本地市場,得以在業務擴大下創造並累積更多的盈餘及資本。
醫院股票上市 才能「產業化」及「國際化」
談到這裡,大家就可以理解,讓醫院股票上市,走產業化及國際化的道路,這是一些亞洲國家選擇的途徑,這種模式與台灣全民健保的社會福利制度是相當不同的。
選擇「產業化、國際化」的路,一定就有相對應的方法,例如除了允許醫院股票掛牌上市外,也一定會出現自願負擔等新的市場,此外,各種商業保險的產品也會跟著推出,這是產業化及市場化後的必然結果,也是各國以經濟學解決醫療大健康或全民健保等各種問題及挑戰的方法。
至於走「社會福利化」的道路,這是目前台灣全民健保的政策選擇,這樣的模式責任都在政府身上,政府也必定要增加財政支出及撥補,可是目前的情況卻是,台灣的全民健保支出只佔GDP的6.6%,而且每年增加經費有限,與各國差距愈來愈大,例如明顯低於OECD國家平均有10%,也不如鄰近南韓的8.4%及日本的11.2%。
我主跑電子業多年,很清楚台灣電子業就是靠著資本市場募資,到全球市場去發展,才能成長茁壯到如今的規模,今天我們關注生技產業,若眼光只著眼於台灣市場,把資本市場及全球發展摒除在外,生技醫療產業絕對不可能有電子業的格局及機會。
其實,台灣醫療服務水準很高,但因為無法掛牌上市取得資金,早就很難到國際市場競爭,也缺乏發展海外市場的機會,許多東南亞市場都已拱手讓人。我曾接觸過一些醫院的經營者,每次有海外市場邀約,最常遇到的對手都是那些已經上市掛牌的醫院,每次都以雄厚的資金背景,一砸下去就是數十億或百億元,台灣的醫院根本難以競爭。
至於到中國大陸投資醫院的機會,過去有旺旺、長庚及明基醫院,但以目前兩岸互動的現況來看,中國大陸要再發給台灣醫院牌照的機會可以說已經微乎其微,台灣的醫院最多只能困守本地市場,空有一身武功,但難有赴國際市場伸展拳腳的機會。
年輕醫護以腳投票 遠離健保苦勞工作
此外,目前全世界對於生技醫療產業(或現在大家更常稱的大健康產業)的分類,主要是分成生技製藥、醫療器材與消費品、醫療服務等三大領域,在全世界這三個領域都有很大的市場規模,其中醫療服務的主體就是醫院,但台灣的醫院因為無法進行資本化及市場化,因此這一塊特別小,多年來的發展也受到明顯限制。
如今,全世界因為人工智慧(AI)等新科技日新月異,新藥與醫材的進展一日千里,生技醫療服務業的格局及競爭,早已產生量變與質變。缺乏足夠的資金,沒有資本市場支持,台灣只能看著別人大步前進,但自己卻一直停滯不前,實在令人著急。
其實,台灣的制度設計不讓醫院掛牌上市,好像都在提防著醫院及醫生賺太多錢,但是,當醫院及醫療從業人員創造更多盈餘後,有獲利才能繼續研發及投資,才能採用或開發更好的設備,提升並精進醫術,創造更精緻的服務,救更多病人的生命,這不是很簡單的道理嗎?
而且,當醫療從業人員的心態也在轉變,寄望年輕一輩的醫生護士,繼續用過去犧牲奉獻的精神做社會公益,絕對不是長久之計。其實,許多年輕醫護早就以腳投票,以實際行動遠離健保,不論是朝向醫美發展,或採用自費制度,大家都不願在健保體系下繼續苦勞工作。
若以這一點來看,前面提到幫我看病的醫生,即使一整天看診下來,進來一百多個病人,還能勉強擠出力氣幫我看病,這種從早撐到晚的奉獻精神,還是很值得我向他致敬的。
只是,我也覺得,台灣不能再靠燃燒這些醫護人員的體力與生命,利用大家的犧牲及苦勞,讓全民健保制度得以運作下去,台灣也不應再以社會福利的緊箍咒綑綁自己,讓醫療服務陷入無盡的降低成本及資源匱乏的輪迴。如何把醫療服務提升至產業發展的層次,循著正常經濟法則來尋求解套之道,這應該是當下我對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發展的一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