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今周刊》第4屆「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結果出爐,今年獲得永續城市特優獎的桃園市,因應工業大城需求,規劃肺癌擴大篩檢計畫,短短半年拯救近50個罹癌者家庭,精準關照市民的健康與福祉。
今年夏天,對五十三歲的彭姊(化名)而言,就像嚴冬般難熬。
彭姊在製造業做文書工作,三年前經由一次乳房攝影,確診乳癌第一期。所幸發現得早,只需要做放療,定期吃藥、打針追蹤控制,她也改掉過往飲食、睡眠習慣,每天運動半小時,就在生活逐漸回歸正常之際,三個月前,她照射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竟又確診肺癌。
「我人生只住院過兩次,兩次都是因為癌症……。」彭姊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不抽菸、不煮飯,不常在戶外活動,沒有家族病史,身體沒出現任何異狀,「怎麼會?」
這是許多罹癌患者共同的疑問。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頭號殺手,當中又以肺癌死亡率最高,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台灣的肺癌存活率低,主因是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國人往往發現時已到晚期,難以搶救。為此,衛福部國健署去年七月起,鎖定肺癌家族史、重度吸菸史,及父母、子女或手足有病史之四十五歲以上女性與五十歲以上男性等族群, 提供二年一次LDCT檢查,主動出擊、提早揪出隱形患者。
然而,這對全台最大工業城桃園市,涵蓋的範圍還不夠。桃園市長張善政競選期間,看到周遭無症狀年輕朋友確診,有感於肺癌威脅無所不在,上任後便率全國之先,擴大篩檢族群,將年齡層下限拉低到四十歲,鎖定「菸品暴露」、「相關疾病史及家族史」、「職業暴露」及「空汙及油煙」等4大高風險族群下手。
「這是全台第一個擴大篩檢計畫,也是全球首次針對高風險職業做普遍性檢查。」桃園市衛生局長劉宜亷翻開計畫表,當中,桃園二十五個工業區人員、暴露油煙、香灰等環境工作者,以及消防與清潔隊人員等盡皆納入;同時也鎖定研究顯示風險高、但未被中央列入的族群,如乳癌患者、重度吸菸者同住家人等,擴大掃視範圍。
計畫編列二萬五千個名額,已有一萬九千人申請,當中完成檢測與判讀約一萬四千多人,陽性率六.五%,揪出四十八人確診肺癌,檢出率〇.三四%。幾乎都無症狀,確診者超過八五%都是早期(〇期或一期),連同彭姊在內,多數都已開刀處理,很快回歸正常生活。
「我們發現確診者有多達四分之一是四十多歲,如果他們等到五十歲才來篩檢,可能就已走到末期。」劉宜亷強調,這就是桃園市降低公費篩檢年齡的重要性,也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計可為健保節省近一億元支出。
「我沒症狀,也自認不是高風險群,如果不是這次乳癌患者擴大篩檢,我可能不會發現有肺癌。」彭姊直說,做為病人,聽到醫師宣布是第一期或三、四期,心理衝擊落差很大。她期盼政府經研究分析,找出更多潛在危險群,加強宣傳,也鼓勵民眾提高警覺,主動篩檢為自己健康把關。
政策上路短短半年,已拯救近五十個家庭,但桃園市不只追求早期發現,終極目標是做到提前預防。
劉宜亷說,這項計畫會持續推動,滾動式納入更多潛在危險族群,市府正在蒐集數據,預計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IS)技術,建構陽性個案風險地圖,分析不同區域個案情形,結合確診者的就業史、生活史和居家生活環境狀況,掌握各區的健康風險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