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世紀大疫,世界等待復甦新生,8年來,在聯合國持續推動SDGs目標下,永續發展成為國際城市治理DNA,台灣也在這場耐力賽前行,2023年,有的縣市換棒上路,有的持續穩健闊步,他們將永續藍圖化作行動,展現屬於這座城市的韌性。
上午九點,嘉義市西區一處運動訓練場上,三十多名長者準時報到,在旁活動筋骨。不久後,一輛卡車載送兩匹小馬入場,七十多歲的奶奶穿戴護具,輕巧跨上馬鞍,打著直挺挺的腰桿,騎著馬兒繞場,行進間不時放開雙手挑戰頗具難度的伸展動作,像是在向旁人大秀訓練有成的核心肌群。
隔壁的婆婆不遑多讓,當教練問起現場誰最年長?她頂著一頭白髮高喊:「我八十八(歲)!」接著用與這年紀違和的飛快速度,通過場上的平衡木、繩網方格。靈活的腳踝、強健的下肢肌力和協調性,讓她的「身體年齡」就像年輕了二十歲。
家中有大片農田的「十四甲」阿姨,剛巡視完一旁的園圃,這裡的紫藤、百香果、葡萄等,都是幾年前大夥兒一起種下的,每周陪伴長者一起曬太陽。幾個人看累了,拿起胡蘿蔔興奮地排隊餵食小馬;兩個身材健壯的阿公運動完意猶未盡,索性在空地打起太極。
這裡的銀髮族,與你我印象中的長者,很不一樣。
台灣將在二○二五年,步入老年人口超過二○%的「超高齡社會」。為了讓長者健康老化,嘉義市近年推動「樂齡勇壯城」,不只打造這類樂齡健康訓練場,還讓銀髮族學樂器、組樂團、當作家,鼓勵出門健身、社交、培養興趣,活出高齡生命價值,翻轉了老人體弱多病、只能被照顧的形象。
這是嘉義市在高齡化趨勢下的超前部署,也是一座城市,面對可預見的社會變遷與衝擊,建構韌性、邁向永續的具體作為。
究竟要如何打造一座「永續城市」?答案可以很多元。
一五年,聯合國公布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涵蓋消除貧窮、性別平等、氣候行動,以及「健康與福址」等面向,計畫以三○年為目標,在全球實踐各項行動;隨著推動時程過半,「永續城市」的多樣面貌也相應而生。
回到台灣,在今年《今周刊》「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中,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金門縣、嘉義市、新竹縣等六縣市皆獲「特優」肯定;其中,對應到SDGs的「健康與福祉」目標,著重高齡友善的嘉義市、工業大城桃園市、「全台最年輕」的新竹縣,就透過一項項的行動,精準關照著不同年齡族群的健康福祉,有效地為城市的韌性加值。
嘉義市政府在樂齡健康訓練場規畫馬術活動,讓長者邊騎馬健身、鍛鍊肌群,還能得到心靈上的撫慰。(攝影/陳睿緯)
(攝影/陳睿緯)
(攝影/陳睿緯)
嘉義市府找來專業物理治療師,教導長者脊椎保健、平衡訓練;此外更規畫大提琴、竹笛等多種樂器課程,鼓勵銀髮族共組樂團,找到人生新興趣。(攝影/陳睿緯)
嘉市》推健康老化 引進老人遊樂設施
「三年多的疫情衝擊很大,你無法想像,世界會因為一個病毒全部暫停,面對未來嚴峻的挑戰,我們希望打造一個世世代代都能永續的環境。」嘉義市長「勇媽」黃敏惠有感而發,走過這場世紀大疫,她更堅信建立樂齡、勇壯的生活方式,是必須長久推行的政策目標。
其實,這座城市一直走在前端。早在一一年,嘉義市就是推動世界衛生組織(WHO)高齡友善城市的全球三十個發起城市之一,也是全台首個「高齡友善示範城市」。隨著嘉義市老年人口突破十八.七%,長者平均餘命雖增長,「不健康餘命」卻也飆破八年,晚年飽受臥床、失能之苦。
為了讓長輩健康快樂老化,四年前,嘉義市府在衛生局旁的空地打造樂齡健康訓練場,引進芬蘭「老人遊樂園」訓練設施,請來專業物理治療師指導,不只要讓長輩「動起來」,更安排馬術活動、園圃種菜,吸引他們走進戶外、接觸人群。
每周兩次,物理治療師朱世瑋都會帶著長者一起運動,量身打造脊椎保健、運動傷害預防、平衡訓練等課程,「很多老人家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其實不用去打玻尿酸,只要把大腿周邊肌肉拉鬆,慢慢就會恢復。」在「朱教練」指導下,許多「彎著腰」進來的爺奶,現在都能挺身行走。
長者的改變,身為馬場負責人的陸海鎮也很有感。他永遠記得第一次來教老人家騎馬,「他們連馬鞍都跨不過去,腳伸出來一直抖……。」三年下來,長輩熟能生巧,現在不只能靈活上馬,還能在馬背上放手伸展筋骨,靠全身肌肉力量平衡,看到他們的進步,陸海鎮大呼:「很有成就感!」
嘉義市長黃敏惠(右2)打造樂齡勇壯城,撕去老人體弱多病標籤,鼓勵「勇壯世代」追尋第三人生,活出高齡生命價值。(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號召爺奶學樂器、寫自傳留家族回憶
多年推行下來,嘉義市已擴展八個樂齡健康運動據點,共開設十個班,至今辦理近兩千場訓練活動,吸引上千名銀髮族踏出家門。每周固定課程,讓長者身體變好了,濃濃的人情網絡也在社區串聯而生。
七十歲的雪英姨分享,有學員先生過世後很憂鬱,每天以淚洗面,「里長帶她來這裡,剛開始不講話、很恍神,靠近她還會怕,整個人很封閉。」靠著大家互相照料,她逐漸走入人群,「我住東區、她住西區,原本都不認識,來這運動又能交朋友,真的很棒,我現在周末很無聊,每周都很期待星期一快點來!」
不只帶動運動風氣,嘉義市也開課號召爺奶學樂器,組成大提琴、國樂、烏克麗麗、打擊等六大樂團,並鼓勵長者當作家、書寫自傳,從不同角度回顧一生,為家族留下回憶。
嘉義高中退休校長黃義春就是這兩個計畫的參與者,七十歲的他,過去從未接觸竹笛,開課兩個月,已能吹出完整曲目,現場更直接秀起一段〈望春風〉;他也正努力回顧兒時、求學、就業到成家等生命歷程,書寫自傳,「這本書,是送給我自己的禮物,也是老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他的笑眼中盡是滿足感。
在嘉義市執政超過十三年,黃敏惠一路見證城市的轉變,面對各種挑戰,她開出一張張社會處方箋,不斷堆積能量。不久前她剛參加完一場特別的Party Show,這是市府在健康、亞健康族群外,首度為失能、失智者規畫表演活動,當天有兩百多名長者參與演出,「即使坐著輪椅,即使失智會忘記,也要讓他們感到快樂。」嘉義市又往前跨了一步。
永續不該只是口號,而是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嘉義市的目標,就是讓各個年齡和不同族群都能相互尊重,受到重視,在這座城市活出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全齡共享,世代宜居,黃敏惠篤定說「這就是永續!」
這群人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成功防堵疾病、延緩老化;北台灣另一座城市,則有一群被病魔纏上的人,因為一項政策的施行,改變了下半生。
桃園市長張善政有感於許多民眾發現患肺癌時,已到末期難以搶救,上任後率全國之先,推動肺癌擴大公費篩檢計畫。(攝影/劉咸昌)
桃園》擴大篩肺癌 半年拯救48個家庭
今年夏天,對五十三歲的彭姊(化名)而言,就像嚴冬般難熬。
彭姊在製造業做文書工作,三年前經由一次乳房攝影,確診乳癌第一期。所幸發現得早,只需要做放療,定期吃藥、打針追蹤控制,她也改掉過往飲食、睡眠習慣,每天運動半小時。就在生活逐漸回歸正常之際,三個月前,她照射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竟又確診肺癌。
「我人生只住院過兩次,兩次都是因為癌症……。」彭姊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不抽菸、不煮飯,不常在戶外活動,沒有家族病史,身體沒出現任何異狀,「怎麼會?」
這是許多罹癌患者共同的疑問。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頭號殺手,當中又以肺癌死亡率最高,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台灣的肺癌存活率低,主因是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國人往往發現時已到晚期,難以搶救。為此,衛福部國健署去年七月起,鎖定肺癌家族史、重度吸菸史,及父母、子女或手足有病史之四十五歲以上女性與五十歲以上男性等族群,提供二年一次LDCT檢查,主動出擊、提早揪出隱形患者。
然而,這對全台最大工業城桃園市,涵蓋的範圍還不夠。桃園市長張善政競選期間,看到周遭無症狀年輕朋友確診,有感於肺癌威脅無所不在,上任後便率全國之先,擴大篩檢族群,將年齡層下限拉低到四十歲,鎖定「菸品暴露」、「相關疾病史及家族史」、「職業暴露」及「空汙及油煙」等四大高風險族群下手。
「這是全台第一個擴大篩檢計畫,也是全球首次針對高風險職業做普遍性檢查。」桃園市衛生局長劉宜亷翻開計畫表,當中,桃園二十五個工業區人員、暴露油煙、香灰等環境工作者,及消防與清潔隊人員等盡皆納入;同時也鎖定研究顯示風險高、但未被中央列入的族群,如乳癌患者、重度吸菸者同住家人等,擴大篩檢範圍。
計畫編列二.五萬個名額,已有一.九萬人申請,當中完成檢測與判讀約一.四萬多人,陽性率六.五%,揪出四十八人確診肺癌,檢出率○.三四%,幾乎都無症狀,確診者超過八五%都是早期(○期或一期),連同彭姊在內,多數都已開刀處理,陸續回歸正常生活。
「我們發現確診者有多達四分之一是四十多歲,如果他們等到五十歲才來篩檢,可能就已走到末期。」劉宜亷強調,這就是桃園市降低公費篩檢年齡的重要性,也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計可為健保節省近一億元支出。
「我沒症狀,也自認不是高風險族群,若不是這次乳癌患者擴大篩檢,我可能不會發現有肺癌。」彭姊直說,身為病人,聽到醫師宣布是第一期或第三、四期,心理衝擊落差很大。她期盼政府經研究分析,找出更多潛在危險群,加強宣傳,也鼓勵民眾提高警覺,主動篩檢為自己健康把關。
政策上路短短半年,已拯救近五十個家庭,但桃園市不只追求早期發現,終極目標是做到提前預防。
劉宜亷說,這項計畫會持續推動,滾動式納入更多潛在危險族群,市府正在蒐集數據,預計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IS)技術,建構陽性個案風險地圖,分析不同區域個案情形,結合確診者的就業史、生活史和居家生活環境狀況,掌握各區的健康風險分布。
因應城市的需求,量身規畫細緻而長遠的政策,是走向永續的必要路徑。場景再拉到另一座「年輕」的都市,這裡也有一群人,正努力為新生世代打造共融環境。
新竹縣長楊文科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除了拚經濟之外,政府也在育幼文教、環境改善方面投入大量心力與資源。(攝影/劉咸昌)
竹縣》由下而上打造多元「特色公園」
星期天午後的公園擠滿了人。孩童在沙坑上玩耍、家長們在躺椅上聊天;鞦韆上,媽媽抱著兒子坐在盤狀坐椅裡,笑聲伴隨母子一起盪到空中。這時,兩個牽著小孩的爸爸突然巧遇,高興互道:「你也來遛小孩!」
這是位於新竹縣竹北市的興隆公園。去年六月改建落成至今,這座政府與民間共同打造的特色公園,成為民眾週末帶孩子「放電」的重要去處。
二○年起,新竹縣政府將「改造特色公園」納入年度施政目標。新竹縣長楊文科接受本刊專訪說明,「我們用公民參與的方式,跟當地居民討論,提出構想之後、再由民眾提出意見修改。」有別於過去單調乏味的「罐頭公園」,特色公園從民眾需求出發,透過多元規畫巧思,將兒童遊戲權還給民眾。
舉例來說,興隆公園這座以「森林」為主題的遊樂場,棲身在高聳的喬木裡,為親子製造舒爽的蔭涼天地。除了溜滑梯、盪鞦韆,公園裡還有全亞洲第一座「蝴蝶攀爬網」,盤根錯節的網架鋼索,可讓十幾個孩童攀爬探索,就算不小心踩空,地上鬆軟的沙坑,也能穩穩接住孩子們幼小發育中的身體。
之所以大力推動特色公園改建,正是因為兒童遊戲空間的存在,對新竹縣格外重要。
新竹縣是全台最年輕、人口成長最快的城市之一,據主計總處統計,全縣幼年人口占近十六%,與新竹市遙遙領先其他縣市。竹科的就業機會帶動大量青年人口移入、定居成家,當地民眾對育幼資源有更迫切的需求。
「新竹縣有『三高一低』的現象:高所得、高學歷、高出生率,人均年齡最低。」主管公園建設的新竹縣產業發展處科長吳麗敏說,正因如此,特色公園改建被縣長楊文科視為須加快執行的重點政策。
從質疑到主動認養 公民參與建認同感
一九年曾到縣府帶頭陳情的地方媽媽楊怡青,這天也來到興隆公園,「新竹縣『偽單親』狀況很普遍,父親工時都很長。」她跟先生因為工作從外地移入,生下兩個孩子,需要長時間育兒的她,當時苦於市區內沒有「好玩」的公園讓小孩自由玩耍,開始積極倡議並參與新竹縣特色公園的改造。
讓楊怡青欣慰的是,一九年底陳情後,縣府很快給出回應,在二○年的施政報告提出「三年二十二座特色公園」目標。楊怡青與新竹縣政府,也從敵人轉為夥伴、展開長達三年的合作,舉辦說明會、工作坊整合民眾意見,讓一座座符合大眾期盼的公園慢慢成形。
遊樂場裡許多設計巧思,都來自民間反饋。例如孩童希望更刺激的遊具體驗,設計師李吳博澄就調整興隆公園溜滑梯坡度,設計得比原先更陡;設置在沙坑旁的洗手洗腳台,也來自民眾的建議。由於好用又好玩,公園落成以來,楊怡青與李吳博澄經常帶著自己的孩子來這裡,度過一個下午。
由下而上的設計規畫,不僅更貼近大眾需求,更讓民眾對於公園有更深的認同與責任感。楊怡青笑說,現在很多民眾看到沙坑的沙子外溢到路上,都會主動拿起掃把清理;李吳博澄也分享,一位芎林鄉的地方長者原本對特色公園改建計畫相當懷疑,看到新公園開放後,竟主動提出要「認養公園」,維護環境整潔,讓設計團隊印象深刻。
隨著「三年二十二座特色公園」計畫陸續完工啟用,新竹縣政府今年也進一步擴大規模、提出「一鄉鎮一特色公園」計畫,藉由提供補助款,讓地方鄉鎮市政府打造屬於各自鄉親的特色公園。吳麗敏解釋,透過地方自行推動管理,特色公園的規畫與維護,也能夠朝向更長遠永續的方向發展。
就像聯合國在SDGs「永續城鄉」項目中所提出,「在西元二○三○以前,為所有人提供安全的、包容的、可使用的綠色公共空間,尤其是婦女、孩童、老年人以及身心障礙者。」政府與民眾的共同努力,讓新竹縣一步步地往永續目標邁進,也在過程中,為城市增添更多歡樂與笑聲。
永續不只是一句標語,而是凝聚眾人共識、起身而行的持久行動。他們看見民眾的需求,預見發展的挑戰,由下而上攜手將每一項願景落實在生活中。三座城市,用三種實踐方式對外展現,這就是永續城市該有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