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三年「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針對施政滿意度、行政效率和服務品質是否進步等進行調查,台中市長盧秀燕、台東縣長饒慶鈴、嘉義市長黃敏惠、嘉義縣長翁章梁最獲人民信賴,獲頒「最佳首長信任獎」。
二○二三年是新冠疫後第一年,也是縣市首長新任期第一年,台中市長盧秀燕、台東縣長饒慶鈴、嘉義市長黃敏惠、嘉義縣長翁章梁等,用民調滿意度告訴我們,薑是老的辣,連任的首長們深受民眾信賴。
本刊主辦的「二○二三年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結果出爐,六都方面,盧秀燕首度奪下最佳首長信任獎;非六都部分,去年拿下獎項後,黃敏惠、翁章梁今年再度獲得民眾高度肯定,饒慶鈴則首度在今年調查中上榜。
以民眾對首長就任至今的施政表現滿意度進行調查,在六都中,台中市的「非常滿意」為十七.九%、「還算滿意」為六五.一%,合計有高達八三%的台中市民給出「滿意」的答案,回答「非常不滿意」的台中市民只有二.一%,是六都最低。
在非六都中,台東縣、嘉義市民眾分別給出了二一.四%、二一.三%的「非常滿意」答案,而嘉義縣不僅在「非常滿意」上排名前段班,更有高達六五.五%縣民「還算滿意」翁章梁的施政表現。
台中》擺脫兩「汙」名 凝聚市民認同
台中市,昔日被認為治安不佳、槍擊案頻傳,有著「慶記(指子彈)之都」的難堪汙名。「過去,市民不覺得自己幸福。」在市議會備詢後,盧秀燕回到市政府,對《今周刊》侃侃而談。
盧秀燕直言,治安不佳長久以來是台中的奇恥大辱,以往在議會都會被議員消遣,可是今年,情況已經不一樣,議員幾乎不太講治安,因為「大家無話可說了」,她略顯自豪地說。
「翻轉」的感受,有數據支撐。台中市今年一至七月,每十萬人口的「全般竊盜」、「全般刑案」、「暴力犯罪」、「人口犯罪指標」均為六都最低,這樣的改善源自台中強化對警察人力、物力的支持,更將治安視為「不只是警察的事」,跨局處的統合,讓治安成績全面提升,「讓台中市民安心、幸福感及光榮都回來了。」盧秀燕說。
不僅要擺脫治安不佳的汙名,「空氣不好」的空汙問題,更是台中面臨的另一項「汙」名,「市長換人,空氣換新」不只是選舉口號,因此「我上任以來,市民對我的檢驗非常嚴格。」盧秀燕直言。
在全國最大的台中火力發電廠轉型上,台中市政府推動增加燃氣機組的同時,也要求減少燃煤機組,讓汙染量減少。「過去,台中市的PM二.五標準從沒達標過!」盧秀燕細數,國家標準年均值是十五微克,這個數據,在她接任市長時是二一.三微克。
透過持續推動汙染減量,「從去年開始,有史以來第一次,達到國家標準。」盧秀燕強調,全台灣中南部,只有台中達成這個目標。
除逐步擺脫兩大汙名以外,台中的下一步,就是要凝聚市民對台中的肯定跟向心力,推動「慶典經濟」,是盧秀燕凝聚市民認同感的祕訣。
她表示,台中本來就有生產研發,也是台灣中小企業很重要的經濟聚落,有很強的工業發展,但是一個城市要好,除工商業要好,消費經濟也要兼顧。
台中擁有具世界水準的台中洲際棒球場,這讓推動棒球賽事成為台中鎖定的重要一環,今年初,在台中舉辦的世界棒球經典賽(WBC),讓世界看見台中,而今年底,棒球亞錦賽也將在台中登場。
慶典經濟,帶來的不只是消費、周邊觀光旅遊,甚至可以帶起各界對整座城市的認識。盧秀燕說:「過去大家不太有自信,老是覺得別人的城市比較好、比較進步。」現在能大聲說出「我們是台中人」。
「我一開始從政就要求自己,千萬不要為了一時,去說激烈而做不到的言論。」盧秀燕指出,說到做到是她信奉的原則,不走偏鋒,才能累積市民對她的信任。
根據《今周刊》調查的另一項數據顯示,與過去一年相比,對於台中市政府的行政效率與服務品質,有五二.六%的過半台中市民認為「有進步」,顯示這位第二任期剛起步的市長,有了好的開始。
台東縣長饒慶鈴承先啟後,積極推動台東「慢經濟」,並著重提升縣民的社會福利,獲得民眾信賴。(圖/台東縣政府提供)
台東》結合山海 推動藝文「慢經濟」
鏡頭轉到東台灣,相比六都動輒二百萬以上的高人口數,為全台面積第三大縣的台東縣,廣袤的縣轄內只有二十一萬人口,這是台灣本島人口最少的縣市行政區,甚至不到新北市板橋區的一半。
從擔任台東縣議會議長到進入縣府,深耕台東十三年的饒慶鈴,當然對台東的優劣勢了然於胸,「愈國際要愈在地。」兼顧永續發展及居民生活品質,是她施政的重要目標。
「台東不需要高速公路,只需要安全的道路。」饒慶鈴接受《今周刊》專訪時直言,「快要幹什麼呢?」相較台灣西部的高速生活節奏,「慢經濟」才是她推動台東縣政的核心方案。
藝文結合山、海,是台東推動「慢經濟」的重點,饒慶鈴點出,台東推動藝文活動是全國第一,這些藝文活動,都是以大地、自然為中心,因為有些舞台可以用布景,但「山海、天空、綠地,不保存就沒有了。」
這些有著濃厚台東特色的活動不是最近幾年才舉辦,包括從一一年開始的「熱氣球嘉年華」與衝浪賽事、一二年開始的「台東慢食節」等,其實算是一脈相傳,歷任縣長都會做,饒慶鈴有什麼不一樣?
不只是「慢」而已,其實,「一快一慢」才是饒慶鈴推動慢經濟的核心邏輯,簡言之,經濟活動要「慢」,但策略、行政效率上必須要「快」。
「持續舉辦熱氣球嘉年華,縣民最有感!」饒慶鈴說明,即使過去兩年面對新冠疫情,馳名國際的熱氣球嘉年華仍連年舉辦,「要怎麼讓外國的飛行員搭乘那時候非常少的航班到台灣?」那是最大挑戰,台東縣政府最後仍完成任務。
《今周刊》對於政府各機關的行政效率、服務品質調查,台東確實也交出優秀的成績單,有超過五一.八%的縣民認為「比過去一年進步」。
不過,推動慢經濟,主要是吸引外來觀光客,台東其實面臨嚴重人口老化問題,據台東縣社會處統計,全縣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十八%,高齡獨居比率更是全台第一,社會福利推動也是一大重點。
但台東年輕人不多,社會量能有限,饒慶鈴的作法是,用老人文康站等措施,把長者集結在一起,「老人照顧老人,健康照顧比較不健康的。」如此一來,台東可以用相對少的人力,照顧到相對多的人,「讓年輕人去從事有生產力的工作。」饒慶鈴說。
另一方面,台東畢竟是偏鄉,工作人口有高比例是打零工、無固定收入,也就沒有保險,台東縣政府因而推動「微型保險」,由縣政府為全縣弱勢民眾投保,辦了二年,讓約一.二萬位弱勢民眾有了最基礎的保障。
▲點擊圖片放大
黃敏惠在嘉義市執政已超過13年,自許施政要歷久彌新,跟著時代一起進步。(攝影/陳睿緯)
嘉市》回「嘉」創業 創八千萬產值
回到台灣西部,在嘉義市中心的維新路拐個彎走進巷弄,幾年前一片頹圮破敗的舊嘉義監獄宿舍群,如今在市府修復再造下,兩座四連棟日式宿舍,保留傳統木構,導入現代抗震工法,翻身成為「實驗木場」,今年剛拿下德國iF設計獎公共建築類大獎。
「嘉義市有兩座森林,一座是阿里山,另一座是全市六千棟木構房子。」黃敏惠走在木場裡巡視機具,談起「木都」的歷史和當年木業帶來的繁榮。這座實驗木場的意義,不只是文化資產修復利用,更是嘉義市培育木業人才、重組木造產業鏈的核心基地。
一座城市如何串聯過去,走向未來?「勇媽」黃敏惠最清楚。去年地方大選,她高票當選「第四任」嘉義市長,這任做滿將執政達十七年,創下台灣地方自治史紀錄。
「我常跟大家說,對不起,我做了好久好久。」勇媽彎起笑眼露出「歹勢」表情,接著堅定地說,任期愈久,愈要不斷創新,跟著時代一起進步,這些年累積的執政經驗,與民眾建立的信任感,都讓施政溝通變得更好。這是她做到第四任,仍獲高民意擁戴的關鍵。
這幾年,「新舊融合」成為嘉義市城市治理DNA。為了讓舊城創新生,黃敏惠推動青年創業補助、店家形象再造等計畫,三年來,成功輔導三十三組青創團隊,創造超過八千萬產值,增加工作機會,帶動青年回流,讓「在嘉創業」不只是口號。
疫情期間,嘉義市商家重挫,為了幫業者走出低谷,市府不只補助紓困,也從源頭輔導業者轉型、改造,找到新商機。
去年嘉義市鎖定舊城區的二通街區,讓店家提出特色改造需求,找來專家顧問團「診斷」遴選,媒合店家和設計業者,從商家故事、特色商品著手,打造品牌新亮點。「我們店家有很多老故事,透過年輕人精煉成文字語言,創造出新的生命,這就是世代共生、共好的精神!」黃敏惠欣慰地說。
嘉義市幅員小,資源少,卻能在本刊城市、首長評比雙雙拿下獎項。黃敏惠謙稱,「我們能被看見,從末段班走到前段班,來自所有人的努力。」她想起○五年首次參選市長立下的目標:「嘉義市不要當一個被遺忘的城市。」這些年,勇媽已用歷久彌新的治市成績和滿意度,證明自己。
嘉義縣長翁章梁推動嘉義縣為「農工大縣」,讓傳統的農業縣有了新想像,翻轉刻板印象,更要進一步連結故鄉情。(攝影/劉咸昌)
嘉縣》推無人機聚落 新想像牽家鄉情
從嘉義市中心開車一路向西,只要約半小時,就可以抵達位於嘉義縣政府縣政園區周邊的「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在這裡,無人機的研發、設計、製造、試飛一應俱全。
這是翁章梁在第一任縣長任期期間,於二○年開始推動的無人機產業聚落,現今,園區內產官學研有四十五個單位進駐,有二十九家無人機業者,今年九月舉辦的「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嘉義縣更是唯一設有展場的地方政府。
無人機航太產業在嘉義縣逐步茁壯,翻轉過去對嘉義「農業縣」的印象,背後的脈絡,是源自翁章梁對嘉義縣的不同想像,「嘉義已經好久沒有想像力跟希望了!」他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感嘆。
面對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打造嘉義成為無人機產業聚落,是翁章梁改變嘉義印象的第一步,也是讓嘉義蛻變的突破口。
翁章梁指出,嘉義縣自清代、日治時期以降,便以農業發展為主,也是很好的農業地帶,「這麼好的農業地帶,你要發展工業嗎?」農業的發展本身和工業衝突,嘉義一直沒想過要去發展工業,農業是嘉義縣的宿命。
因此,嘉義縣錯過了台灣藉工商業高速發展的黃金年代,但隨科技進步、環保意識抬頭,加上有廣闊的土地,這讓嘉義縣跟高科技業、工業結合,跳躍性的發展成為了可能。
只不過,光有想像力和希望可能還是遠遠不夠,嘉義縣是全國人口外流最嚴重的縣市之一,去年,全縣人口跌破了四十九萬,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超過兩成。
「在嘉義出生、長大,然後準備離開嘉義。」這是翁章梁所形容嘉義縣子弟的一生經歷,對他而言,「我從來不會去想說,嘉義的小孩一定要回來。」因為在全球化的世界,任何一個孩子事業是在全世界,不是只在台灣。
「家鄉一百問」,是翁章梁給出的解答,為嘉義縣十八鄉鎮市所編寫的鄉土教材,其中八成是該鄉鎮、二成是全縣,採問答方式,告訴孩子他們喝的水從哪來?用的電從哪來?有哪些重要廟宇、物產?讓孩子對家鄉有深刻了解。
翁章梁強調,讓嘉義的孩子一定要回來的概念並不符合時代潮流,他身為政治人物和縣長,要做的是,讓孩子不管到任何地方,家鄉永遠充滿記憶跟情感,能對故鄉做出各種形式的貢獻。
「把那條線牽起來」,翁章梁透過新產業發展和對故鄉的連結脈動,兩者同步並行,給了嘉義新想像,孩子的未來雖然在全世界,但「嘉義的小孩想回來的時候,你要有機會讓他回來。」
翁章梁指出,他在第一任喊出「農工大縣,正在實現」,現在第二任,喊出的是「勇敢超越,追求更好」,苦民所苦、質量提升、進步價值,這是他施政的三大命題,未來,他將持續填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