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那位癌末少年,劉越萍哽咽了。少年拜託劉醫師告訴自己的爸媽:「不必瞞著我,我很清楚自己的身體。」少年什麼都知道,還體貼著父母的心情,但他對自己的身體,沒有自主權。
在醫療現場,也曾見過有家屬不捨往生親人,錯失履行器官捐贈遺願的黃金時間;或者對於最後急救方式仍有歧見,病人和家屬在最後時刻慌張無措。這些發生在醫療現場的混亂,與事後的悔恨、遺憾,皆源自於對人生終點的不了解與不備。
「觀念不開,就會一直看到這些問題。」過去累積深厚急診科與小兒專科專業,如今身為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大力推動善終三法,「我們要讓民眾早一點且不尷尬地討論『善終』這個敏感議題。」
善終三法有其急迫性
善終三法係指《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安寧緩和條例》和《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多年,從已簽署者的資料分析,以50歲以上年齡段為主,如今面對高齡化社會,擴大推廣的急迫性顯現。
「就先從民眾的『知』做起來。」劉越萍指出,讓民眾知道死亡不是諱莫如深的禁忌話題、知道有三法的選擇,尤其要將這樣的認知推廣給20至40歲年齡段,讓這些人提早做準備,「不管是知易行難或知難行易,就先從『知』做起。我們要找到新的管道。」
以新媒介將新觀念推向新受眾
以新媒介推動新觀念,特別運用Podcast製作,《遇見.預見》第一季2022年誕生,與談人不是想當然爾的只有醫護,而是請來各領域KOL與學生主持人,捨棄教條的政令宣導,從各角度談生死大事。
劉越萍自豪說,大談生死的第一季節目,上架四週內便躋身Apple Podcast政府類排行冠軍、全排名前兩百大,「Podcast有其效益存在,可聽性很值得驕傲。我們會繼續這樣辦下去。」第二季以更生活化的情境,讓大學生與來賓深入探討、想像告別的時刻。
衛福部醫事司Podcast節目《遇見 預見》;Podcast節目《遇見 預見》EP5來賓(由左至右):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學生張瑾芸、臨床心理師娜娜、主持人兼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瑽寧。
劉越萍給予製作單位最大空間,降低官方宣導色彩,讓民眾能自在地接近生死議題,「較輕鬆地談知識性的內容,民眾更容易聽進去。」Podcast如此,善終三法的繪本亦是如此。
除了醫事司外,器捐病主中心在推動善終三法不遺餘力,今年請專家設計一套三冊的繪本,以動物為主角,讓年輕爸媽能不尷尬地與孩子談生死。劉越萍舉例,如空氣,平時不覺察其存在,但需要時就很重要,「我希望繪本的推廣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在潛移默化間,將善終概念往下扎根。
「善終三法」全台首套生命教育繪本。
早點知道 逝者與生者皆無憾
癌末少年無奈的笑容至今仍能勾出劉越萍的眼淚,在醫療現場,還有很多這樣的病人與家屬,面對安寧、器捐或病主的抉擇時,因為觀念不夠、觀念錯誤而難免遺憾。
劉越萍指出,Podcast或繪本等新媒介將能引領民眾早點接近生死議題,不致在最後時刻茫然無措,如若本就有概念,家人之間能理性討論,對生命末期、尊嚴善終及器官捐贈,都有過思考與選擇,人生的最後一哩路,才能好好說再見。
(衛生福利部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