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正義大旗下,藍綠白總統參選人難得有志一同,讓「蓋社宅」成為最大政見公約數,但總統一任僅四年,和興建一棟社宅時間相當,如何永續穩定推動,比喊什麼口號都重要。
「要選總統,就蓋社宅!」十月十一日,多個民間團體組成的社會住宅推動聯盟(以下稱住盟)在拜訪過藍、綠、白三黨的總統參選人後,召開記者會喊出口號。
根據住盟九月下旬拜訪參選人結果,民進黨賴清德加碼提出「八年新增直接興建社宅十三萬戶」;國民黨侯友宜未提具體目標戶數,但拋出「重量更要重質」的概念;有大規模興辦社宅經驗的前台北市長、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則提出,社宅要達到住宅總戶數的五%,「有什麼理由台灣連一%都不到?」
事實上,柯文哲點出的「五%」目標,只是學界認定社宅應占住宅總戶數的「低標」,雖各國算法不一,但日本、韓國大致超過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約七%,英國接近兩成,荷蘭超過三成。然而,這「低標」對社宅起步較晚的台灣,卻已是難突破的瓶頸。
國有地釋出少 社會共識不足
二○一六年,蔡英文政府上任後,喊出「八年二十萬戶」目標,其中僅十二萬戶是直接興建,其餘八萬戶為包租代管。如今任期倒數,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九月底,全台社宅「名義上」的達成數接近九萬戶,但其中有超過六萬戶屬於決標待開工和興建中的「進行式」,目前實際可望入住的「完成式」只有二.八萬戶。
- 包租代管:以活化及利用現有民間住宅,辦理租屋媒合,以低於市場租金包租或代管方式提供給所得較低家庭、弱勢對象及就業、就學有居住需求者之租屋協助。
就算以名義上達成的九萬戶計算,對照今年第一季全國住宅總量九二三萬戶,社宅的占比確實不到一%。若把興辦社宅比喻為賽車,相較先進國家,台灣一開始就已在起跑線落後,暫時還看不到終點。
對於進度落後原因,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副教授黃麗玲觀察,幾年前即使政府帶頭喊話建社宅,國有土地所有單位,也不見得願意釋出土地,畢竟在台灣,土地是珍貴資源;面對未來超高齡化社會,社宅將是社福安全網重要機制,但目前看來,「社會共識可能還不夠。」
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舉例,政府手上其實很多土地,卻寧願招標出去短期獲益,如自二○年到二二年,政府招標設定地上權有七十一筆,總面積三十一公頃,決標權利金將近六百億元,其中有六成約二十公頃位於住宅區,「若拿來蓋社宅,會增加非常多供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