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缺工流標、財源不穩 社宅占全國住宅不到一% 八年20萬戶恐跳票 拆解社宅興辦三關卡

缺工流標、財源不穩  社宅占全國住宅不到一%  八年20萬戶恐跳票  拆解社宅興辦三關卡
社宅推動速度不彰外,財源也不夠穩定,未來租金、管理須進一步精進。圖為國家住都中心管理的林口社宅。

2023-10-18 10:10

居住正義大旗下,藍綠白總統參選人難得有志一同,讓「蓋社宅」成為最大政見公約數,但總統一任僅四年,和興建一棟社宅時間相當,如何永續穩定推動,比喊什麼口號都重要。

「要選總統,就蓋社宅!」十月十一日,多個民間團體組成的社會住宅推動聯盟(以下稱住盟)在拜訪過藍、綠、白三黨的總統參選人後,召開記者會喊出口號。

 

根據住盟九月下旬拜訪參選人結果,民進黨賴清德加碼提出「八年新增直接興建社宅十三萬戶」;國民黨侯友宜未提具體目標戶數,但拋出「重量更要重質」的概念;有大規模興辦社宅經驗的前台北市長、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則提出,社宅要達到住宅總戶數的五%,「有什麼理由台灣連一%都不到?」

 

事實上,柯文哲點出的「五%」目標,只是學界認定社宅應占住宅總戶數的「低標」,雖各國算法不一,但日本、韓國大致超過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約七%,英國接近兩成,荷蘭超過三成。然而,這「低標」對社宅起步較晚的台灣,卻已是難突破的瓶頸。

 

全國社會住宅興辦統計表

 

國有地釋出少  社會共識不足

 

二○一六年,蔡英文政府上任後,喊出「八年二十萬戶」目標,其中僅十二萬戶是直接興建,其餘八萬戶為包租代管。如今任期倒數,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九月底,全台社宅「名義上」的達成數接近九萬戶,但其中有超過六萬戶屬於決標待開工和興建中的「進行式」,目前實際可望入住的「完成式」只有二.八萬戶。

 

  • 包租代管:以活化及利用現有民間住宅,辦理租屋媒合,以低於市場租金包租或代管方式提供給所得較低家庭、弱勢對象及就業、就學有居住需求者之租屋協助。

 

就算以名義上達成的九萬戶計算,對照今年第一季全國住宅總量九二三萬戶,社宅的占比確實不到一%。若把興辦社宅比喻為賽車,相較先進國家,台灣一開始就已在起跑線落後,暫時還看不到終點。

 

對於進度落後原因,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副教授黃麗玲觀察,幾年前即使政府帶頭喊話建社宅,國有土地所有單位,也不見得願意釋出土地,畢竟在台灣,土地是珍貴資源;面對未來超高齡化社會,社宅將是社福安全網重要機制,但目前看來,「社會共識可能還不夠。」

 

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舉例,政府手上其實很多土地,卻寧願招標出去短期獲益,如自二○年到二二年,政府招標設定地上權有七十一筆,總面積三十一公頃,決標權利金將近六百億元,其中有六成約二十公頃位於住宅區,「若拿來蓋社宅,會增加非常多供給面!」

 

政府單位決心不足,讓台灣社宅興辦起步晚,進度持續落後。這場賽車要迎頭追趕,「(興辦)速度」、「油料(經費)」及「續航力(後續管理)」,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首先,為何社宅建置進度牛步?負責審計中央總決算的審計部,在去年度審核報告中就點出,自一七至二二年底前上網招標的社宅標案,從第一次招標至今年三月底止,平均要花十一.八七個月,甚至有案子超過二年未發包,工程有延宕問題,這與過去二年營建成本提高,缺工缺料,造成廠商無意願投標有關。

 

民間團體也有類似觀察,認為近年來台灣住宅市場過熱,反而連帶影響社宅興辦,「某部分是政府咎由自取。」住盟研究員廖庭輝直言。

 

他指出,從國內住宅開工宅數來看,一六年單年僅約六.九萬,到了二二年單年已達十四.六萬戶,六年間數量翻倍,但國內營造量能有限,導致廠商寧願優先承接民間建案,也不願承接政府的社宅建案。

 

對此,內政部國土管理署署長吳欣修受訪也坦言,過去二年確實存在社宅流標問題,但自去年下半年起,狀況已有改善,今年至今二十多案中,只有三案流標。

 

長照瓜分住宅基金九成財源

 

除了興建速度,社宅作為長期推動政策,須有永久、穩定的財源作為「油料」,這讓挹注社宅興辦的「住宅基金」扮演關鍵角色。

 

只不過,住宅基金目前的法定財源僅有「房地合一稅」,根據《所得稅法》,房地合一稅收入應用於住宅政策和長照支出,但上路以來,扣除統籌稅款一○%後,其餘九○%全數進入長照基金,引發不小爭議。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就曾質疑,房地合一稅全都分給長照,社宅掛零,沒照顧年輕人。民進黨立委郭國文也直指,長照需要經費,但用於住宅基金更符合名目,否則「很難說服民眾,為何把所有房地合一稅都投入長照。」

 

直到今年四月,財政部等部會修正辦法,才明定明年起房地合一稅餘額至少有一○%要挹注住宅基金。

 

更嚴重的是,住宅基金財源不穩定,自一八年至二二年間,除二○年度外,其餘每年皆仰賴國庫撥補二十億至五十億元,明年度更因租金補貼政策要撥補超過三百億元,此外,基金淨值更不斷縮水,從一八年的四九九億元,大幅減至去年底的三四四億元。

 

「油料」不足,還只是當下困境,社宅蓋完需要長久維運,後續管理更要精確估計財務,維持穩定續航。只不過,官方預估與實際卻存在嚴重落差,讓財務出現更多不確定性。

 

審計部在報告中也點出,負責管理社宅的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以下稱住都中心),出現「租金收入高估」、「興建及營運成本低估」兩大問題。像是住都中心預估六十年的社宅租金收入為近九千億元,但審計部預估僅七千億元;住都中心預估社宅工程建造費用約四千億元,審計部核算則需四千七百多億元。

 

審計部直指,因為經費的錯估,將讓住都中心的現金收支,從賸餘三百多億元,轉為短絀二千九百億元,若無法清償債務,就需內政部概括承受,國家買單。

 

近年住宅基金財務及國庫撥補情形

 

社會福利目的  不應考量自償

 

事實上,對於這樣的錯估,民間並不感到意外。廖庭輝直言,台灣的社宅興辦在起步階段,很容易低估成本。他舉例,日本、韓國興建一單位社宅,若需花上一百元,以未來營運五十到五十五年估算,成本要再花一百元;但台灣卻只多估三成到五成,「一開始就知道一定不夠。」

 

「未來要不就是調升租金,不然就是補貼更多。」他點出,這是早期社宅制度不健全造成的估算誤差。甚至在租金方面,中央的住都中心採用較舊的估算方式,未考量到折舊,租金會不斷往上漲,與其他地方政府管理的社宅算法不一樣,對民眾會產生困擾。

 

不過,對於審計部點出的一連串「錢關」,政府打算以「撥補」治百病。吳欣修認為,若將社宅視為社會福利一環「撥補本就應該」。外界或許認為公共建設都要有自償性,但既然是社福目的,「沒辦法靠這個賺錢」,不應以自償做考量。

 

吳欣修強調,審計部所指的短絀是社宅興建後約五十年週期,實際上一年約五十多億元,可藉國庫撥補因應,若未來社宅數量成長,營運成本會有降低可能。

 

黃麗玲也認同社宅應視為社會福利,不該有盈餘或能自償;但她點出,台灣社宅蓋得緩慢,或許可藉由規畫設計、循環經濟的角度,更好控制成本。

 

邱顯智認為,住宅基金光靠撥補,代表每年會變動、財源不穩,且其他社福政策經費也會被壓縮。此外,房地合一稅課徵過多,代表房地產市場過熱,不是好現象,因此用來挹注平抑房價的社宅政策,會更名正言順,政府也要研擬其他財源,讓住宅基金財務更穩定。

 

在興辦社宅這場競速比賽中,台灣已經落後,不僅要踩住油門,加滿油料長期支持,在駕駛座上的政治人物們更要有遠見,秉持「不是自己任內剪綵也要做」的決心,才能讓社宅推動之路走得更穩健永續。

延伸閱讀
借鏡國外社會住宅經驗,打造多元共融的住宅文化價值
借鏡國外社會住宅經驗,打造多元共融的住宅文化價值

2023-10-02

臺灣製造的社會住宅,打造與鄰里共好的開放空間,選用友善環境的建築材料,從設計到施工比一般建案更講究
臺灣製造的社會住宅,打造與鄰里共好的開放空間,選用友善環境的建築材料,從設計到施工比一般建案更講究

2023-09-28

從中央到地方落實政策,從六都城市看社會住宅的實踐,多元管道和生活方案豐富社區體驗
從中央到地方落實政策,從六都城市看社會住宅的實踐,多元管道和生活方案豐富社區體驗

2023-09-26

從無殼蝸牛運動到8年20萬戶的政府承諾,社會住宅倡議打拚多年,讓居住正義落地生根
從無殼蝸牛運動到8年20萬戶的政府承諾,社會住宅倡議打拚多年,讓居住正義落地生根

2023-09-26

社會住宅8年20萬戶明年可達標,實現居住正義!花敬群哽咽:政府絕對對得起社會
社會住宅8年20萬戶明年可達標,實現居住正義!花敬群哽咽:政府絕對對得起社會

202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