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關稅(CBAM)已自10月起試行,減碳壓力正在加速進逼。減碳大計的關鍵工程是綠能布局,台灣所規畫的綠能藍圖中,到2025年,再生能源建置量需占整體兩成。而再生能源中,太陽光電占比68%。綠電重要,光電則是重中之重。
繼續盤點。光電建置有兩條路,規畫中,「屋頂型」分攤整個建置量的四成,剩下多達6成的重責大任,交給「地面型」擔綱⋯⋯。直接計算,在整套的2025年台灣綠能藍圖裡,「地面型光電」是占比近41%的首要角色。
但這個要角的進度卻嚴重落拍,至今年8月,距離2025年的目標仍落後65%。問題何在?我們繼續算下去。
顧名思義,地面型光電需要地,因此,掌管國土面積21%農耕地的農業部,被認為是牽動台灣光電大計成敗的關鍵單位;在整個地面型光電的責任劃分中,農業部門占比約47%。
農業部的安排是什麼?在其負責的地面型光電建置量中,一項「漁電共生」就占了其中62.5%,與農地相關的「不利農業區」、「低地力農地變更」等,加總只占26.8%。從數字看,已能理解外界對農業部「重押漁電共生、其餘用地緊縮」的評論依據。
若論進度,漁電共生目前只完成了目標值的10.3%,當重押的答案走不通,就得同步尋找其他的解決方向。眼下,全台仍有5.3萬公頃的「長期休閒地」,也就是長期荒蕪、未種作物之農地,另方面,截至今年8月底,全台農業用地變更轉作光電的比率,僅有千分之二。
看完數字,接著請您跟著本期封面故事報導,走進第一線地面光電案場,看懂攸關台灣綠能夢的光電缺地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