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擘畫「二○三○雙語國家」政策藍圖,但推行四年多來教學現場亂象頻現,家長、師生反彈大,學者專家疾呼立刻終止推動,否則恐面臨英文學不好、中文退步、專業學科弱化的三輸局面。
「用英語教學,對學生來說未必有幫助!」三年前,教育部開始啟動雙語教學計畫,高雄市鳳林國中美術老師李雅文在校方鼓勵下,曾嘗試在幾堂課以「雙語」授課。但是,她很快就體認到,該政策難以在教學現場落實,便果斷放棄。
依李雅文的經驗,整堂課頂多只是用英語和學生打招呼,或帶著同學念課本上的雙語對照專有名詞,一堂課四十五分鐘,除了視覺藝術的知識,還要留時間給學生創作,「後來就發現,我是在上英文,根本不是在上美術課,沒有意義。」她無奈地說道。
美術老師嘆根本在上英文
家長師生反彈連署逾萬人
二○一八年,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宣布啟動「二○三○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以「提升國家競爭力」、「厚植國人英語力」為目標,行政院大手筆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編列四年一百億元經費,於二一年到二四年間執行。
依照教育部現行規畫,雙語政策並非全國同步實施,也未強制每個學科領域落實,而是針對各校不同基礎,採取「重點培育、普及提升」策略,中小學先由「部分領域雙語教學」、高中先以「雙語實驗班計畫學校」開始 ,漸進式推動。
其中,針對部分領域雙語教學,教育部在一一○學年度,優先在藝術、綜合活動、健康與體育、科技等操作型領域推動,並強調不會強制要求英語授課的比率或節數,教師可從簡單的生活溝通用語著手進行。
但政策實行至今,家長及師生的反彈聲浪不絕於耳。李雅文就坦言,自己是美術專業出身,本身很難用流利英語上課,嘗試過幾次發現,硬是採雙語授課,不只對教學很干擾,「學校也有不少勞工階級、弱勢家庭的孩子,沒辦法很快跟上,也不見得有外語的立即需求。」
今年四月,更有學界、教師、學生等民間團體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共同發起「停止雙語政策」連署,引來超過一萬人附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