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程車司機是一位白髮婦人,離婚多年,兩個孩子都已30來歲,每月固定提供生活費,她自己也在新北三重有個繳清貸款的房子,其實衣食無缺。
「為何還要辛苦開車?」我問。「聽說打麻將可以防失智,我不會打麻將,但我會打方向盤⋯⋯,」她爽朗笑答:「每天想想路線怎麼走,跟客人聊聊天,才不會無聊啦!」
再過兩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高年級族群勢將成為愈來愈重要的勞動力提供者;但,這個社會準備好了嗎?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勞參率為9.9%,對比鄰國日、韓,同樣年齡層的數據遠高於台灣,分別達到32%與37%。顯然,台灣還有更多功課要做。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透過精采故事與調查,探索台灣必須做好的高年級勞動時代新功課。在企業端,記者前進南台灣鋼鐵大廠燁輝,生冷硬派的廠區內,原來早就添加了許多溫暖元素,機台設備的標示更清楚鮮明、安全防呆措施變得更直覺、搬運流程則針對減少肌力指數的目標巧妙改造⋯⋯,點點滴滴,都讓高齡勞動者能繼續在這一場域裡貢獻老經驗與深智慧。
在社會面,該調整的還是「刻板印象」,就像「為何還要辛苦開車」這問題,顯然已經有著「長者本該清閒享福」的預設立場;但從我們與屏東銀髮人才中心合作的調查顯示,這群銀髮上班族並非只為拚經濟,更多的是要找回生活重心,甚至,是近似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我貢獻感。
政府與企業該用心打造友善職場、斬斷年齡歧視;至於你我,下次見到長者認真工作的身影時,也不必急著為他貼標籤⋯⋯。再上工,或許才是他的樂活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