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392)
青少年自殺情況嚴重,學校扮演關鍵守門人,但校內輔導機制失能,心理健康問題難解決,自殺率屢創新高,誰來保護我們的孩子?
過去年輕族群的心理困擾,多仰賴學校系統求助,管道不足,許多年輕人不知道資源在哪⋯⋯。」七月三十一日,衛福部部長薛瑞元在宣布八月起上路的「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記者會上表示。這句話,點出年輕族群心輔資源不足的關鍵破口。
衛福部推出的「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十五到三十歲年輕族群一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政府此時推動方案其來有自,檢視相關數據,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可說迫在眉睫。
25%國高中職生曾有念頭⋯
十五到二十四歲死因 自殺是第二名
根據衛福部截至二○二二年的最新統計,十五到二十四歲青少年死因當中,「自殺」高居第二名,僅次於「事故傷害」。從三十年來的數據中不難發現,九○年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不到十萬分之五,到二二年,這個數字達到十.七,增加了一倍,近年更是呈現明顯的飆升趨勢。
不僅如此,在更年輕的十四歲以下年齡層,三十年前,自殺死亡率大致只有十萬分之○.一到○.二,到了去年,已飆高到○.七,增幅驚人。
更嚴重的是,表面數據僅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出問題的冰山一角,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張書森就以「冰山模式」形容,自殺只是冰山的最頂層,他推敲比例:「一個自殺死亡個案的背後,往往還有二十到四十個自殺的企圖。」換句話說,自殺案例只是末端,背後隱藏著更多心理健康困擾案例。
這個比例並不誇張,據官方的自殺防治年報統計,二一年十五到二十四歲自殺死亡人數二四七人,而當年同年齡層的「自殺企圖通報人次」則有一萬二三一六人次,兩者差距高達五十二倍。此外,衛福部去年底公布的「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顯示,二一年「曾經認真地考慮自殺」的比率,無論國中或高中職學生,都是高達二五%。
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飆高現象,背後原因是「多重的」,長期研究青少年自殺問題的張書森坦言「沒有單一因素可以解釋」。雖難一概而論,但若從整體危險因子來分析,張書森點出,過去十年,台灣年輕人的「心理困擾」增加,且年輕族群認為自殺行為是「常態」的觀念變多,都是青少年自殺的危險因子。
簡言之,化解心理困擾應是擋掉多數悲劇的第一道重要關卡,這時,與青少年生活息息相關的學校,就是除了父母、同儕外,擔任青少年心理健康守門人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