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就是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美國加州州政府研究首席、加州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廖啟宏表示,從經濟學角度可分析公眾政策,如哪裡適合興建停車場?應該建設幾條公路?也能夠協助個人做出各種最佳選擇,好比是否要念大學?該選擇何工作?懂經濟學,讓人生越過越好!
「經濟學家,就是在阻止蠢事發生的一群人。」廖啟宏觀察,尤其攸關人民福祉的政策更需要不同觀點把關,他坦言政治家、經濟學家、工程師各自會有不同考量。以建設橋梁而言,工程師會評估可行性或是否能締造紀錄,經濟學家從長期使用效益進行考量,政治家也許基於選民服務又會有不同選擇,三者糾葛經常上演。
廖啟宏擔任美國加州州政府經濟幕僚,卻有精闢的「人生實用經濟學」,他認為即使不是經濟學家,人人都應該具備經濟眼光,原因在於選擇時能夠理性考慮,將有限資源做滿足最大化。
舉例來說,去超市買三塊戰斧牛排,可以選擇一天吃掉三塊,或者分成三天食用,若以經濟學中的「邊際效應」角度來看,由於一天吃掉三塊滿足感會遞減,因此選擇分成三天食用會更好。不僅如此,包括金錢、時間都是有限資源,如何排出重要的優先順序,從整體人生的長遠眼光進行規劃,都是經濟學裡的關鍵概念。他也舉例自己協助學生決策在重重壓力下,是否要硬著頭皮修完一門課程。「許多當下看起來重要的事,但10年、20年之後,可能不一定這麼重要。」
「邊際效應」概念,還可運用在公共政策與個人生活。例如許多人認為嚴刑峻法可遏止犯罪,但廖啟宏表示,一開始犯罪就判處重刑,不如逐次加重,因為相對一次性的負面誘因,人更會對每一個細小經濟行為的誘因發生反映。
以台灣政府推動收費的專用垃圾袋為例,假設是以家戶每個月付費1,000元,大家就會沒有動力做垃圾減量;但由於政策採取「用多少、付多少」,每多使用一個垃圾袋就必須付出更多金錢,自然而然就會積極進行資源回收、垃圾減量。
至於個人生活,廖啟宏則舉例若想培養運動好習慣,應將每次出門的障礙降到最低,例如從健身房回到家中,立刻將下一次要運動的衣服、鞋子、包包整理好放在門邊,千萬別忽視這些小小的阻礙,累積起來就會成為好習慣的絆腳石。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為何很多人「新年新希望」立志上健身房、健康減重,難以做到呢?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Podcast《Today來讀冊》>>https://reurl.cc/r5jqNO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參考《經濟學家眼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