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倒塌後,民主轉型在世界各國遍地開花。雪柔‧頌德絲藉由比較憲法研究專業,默默協助許多亞太國家落實自己的憲政。二〇二三年,她獲頒第五屆唐獎法治獎。
曾任內政部、教育部長的台大法學院教授葉俊榮回憶一段往事:一九九四年,野百合學運催生的民主轉型在台灣風起雲湧,彼時博士剛畢業、回台灣任教不久的他,受邀飛往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出席一場法學研討會。
研討會主題是「人民代表」,他站在台上,以一篇論文〈法統的迷信〉將台灣的萬年國會、老代表修憲躲避改選的制度,介紹給來自亞洲各國的學者。
那是台灣扭曲的憲政體制第一次被國際法律學者認識。結束之後,會議的主辦人前來致意:「很棒的發表!我們學到很多。要不是透過你的報告,我們怎麼能認識台灣?」這個人,是澳洲墨爾本大學的法學教授——雪柔.頌德絲(Cheryl Saunders)。
挺身參與,見證民主轉型奇蹟
當時,亞洲國家的憲政經驗幾乎不曾進入國際法學界的視野。自耶魯法學院畢業的葉俊榮,一路接受西方法學訓練,也是到了加德滿都那場會議,才第一次認識印度、巴基斯坦、印尼這些國家的憲法體系。「聽完整個討論,回過頭來看台灣,會覺得我們並不孤單,很多國家都用不同方式面臨各自(憲政上的)問題。」他笑著回味。
主辦這場會議的頌德絲,為年輕的葉俊榮開啟一扇大門,也進而啟發許多亞洲法學者撰述自己國家的法律制度,為長期由西方國家主導的「比較憲法」領域,補上一塊名為亞洲的拼圖。許多正在經歷民主轉型的國家,因此有了更豐富而完整的參照基準,不再需要單以西方的憲法架構為依歸。
近三十年後的今天,頌德絲作為亞洲比較憲法的開路人,獲頒二○二二年的唐獎法治獎。擔任該屆法治獎召集人的葉俊榮表示:「(頌德絲)本身已經是在歐美很有名的國際法學者、擔任過國際憲法學會會長,但她把研究重心放在大部分人不去看的亞洲,在那個時代去做這樣的事情,有獨到的慧見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