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9今周刊編按:週二(1/9)下午國防部突然發布國家級警報,內容為「中國已於15:04發射衛星,已飛越南部上空,請民眾注意安全。若發現不明物體,通報警消人員處理」,並附上英文版,([Air raid Alert] Missile flyover Taiwan airspace,be aware.)
中國央視新聞發布消息指:「北京時間2024年1月9日15時0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愛因斯坦探針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此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06次飛行。」
如果阿共飛彈真的打來時,平民如何自救?空襲警報響起後48小時,是平民傷亡數字最高的時期之一,實際上,只要擁有基礎自救觀念和撤離技巧,就能提高存活率!
本書作者邱世卿曾擔任空軍志航基地補給官、彈藥官,空軍司令部少校資訊參謀官退伍,特別針對台灣可能爆發的戰爭場景,結合地理環境特性,為平民打造詳盡的避難和撤離知識。
第一波主要轟炸目標
以海島攻防戰而言,「第一波攻擊階段」主要的轟炸目標將是台灣本島以及澎湖、金門等外島上可以起降軍機的機場(包括軍民合用的機場)、分散在各處指揮防空的雷達站台、防空飛彈陣地、全島各處軍事設施,以及重要的軍事指揮控制單位(國防部、陸海空三軍司令部及指揮部)、通信基地與節點(通信網路的連接點)。
接著遭受攻擊的可能是台灣中央政府各部會辦公處(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經濟部、內政部等)。此階段敵方的目的是盡可能在無預警的情況下,猝不及防削弱我方空軍對抗及防空作戰能力,並癱瘓中樞臨戰指揮與各地的通訊管道。
在戰爭的這個階段,平民(也就是你)的危險係數,將視你的住所與可能被轟炸目標之間的距離和方向而定。
飛彈爆炸和衝擊波產生的可怕景象
不論敵方武器的命中率多高,飛彈、火箭、砲彈等投射彈頭在落地後,由於本身的動能以及爆炸的威力,會對落點附近的所有物體造成巨大的毀傷與破壞,其範圍因不同的彈道與彈頭炸藥的裝藥量而異。此外,遠程火箭、彈道飛彈在空中被防空飛彈攔截時造成的碎片殘骸,也會撞擊到周邊的建築和人群,造成嚴重傷害。
相關新聞:
阿共打來?國家警報把衛星寫成「Missile」飛彈全網驚慌,國防部道歉…蔡英文:有事總統都在這
這些爆炸產生的破片以及衝擊波激起的碎片,是戰場上傷亡的主要來源。遇到爆炸時,除非你能伏低躲在有裝甲加固保護的汽車內,或是全身隱蔽在鋼筋、水泥等堅固掩蔽物後方,否則若是距離爆炸一定範圍內,人體很容易被這些彈片或碎片貫穿,造成嚴重的外傷或大量失血,幾乎很難生存。
爆炸瞬間產生的高溫氣體會迅速向外膨脹,足以引燃所有距離落點很近的易燃物,包括衣物在內。高溫氣體也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燒燙傷。
如果彈頭裝藥是溫壓彈,除了破片、震波與高溫氣體外,溫壓彈劇烈燃燒的金屬粉末甚至會消耗爆炸點附近的氧氣,導致接近落點的人員可能會因吸不到氧氣而窒息。
因此,距離打擊目標越近,你的危險係數就會越高。
延伸閱讀:台灣是海島,被封鎖就會完蛋?破解軍事謠言:為什麼中國「根本做不到」封鎖台灣
如何確認住處是否位於危險位置?
第一波攻擊階段可能遭到轟炸的機關,分散在台灣各處,這些機關的詳細位置事涉敏感,我們無法在書中逐一標定,你可以藉由國防部網站,或是網路上的地圖確認住家是否位於上述機關周邊2公里的範圍內。
建議在網路仍暢行無阻的平常時期,就查詢了解住家、工作場所附近的重要軍事設施,以便做好相應的準備,否則戰爭來臨時水電都可能中斷,遑論網路。
阿共飛彈打過來,老百姓如何度過第一個小時?
距離決定了戰爭發動的方式。整段台灣海峽水域最窄處是福建平潭島與新竹商港之間,直線距離約為130公里;最寬處是屏東的貓鼻頭到福建東山島的澳角,直線距離約為410公里。海峽的平均寬度為270公里,大約是從台北市中正紀念堂出發到台南奇美博物館的直線距離。
台灣海峽的寬度並不寬,對於現代的遠程火箭以及巡弋飛彈、彈道飛彈來說,整個台灣無論西部或東部,都會涵蓋在這些遠程武器的打擊範圍內,因此我們可以預期一旦戰爭爆發,首波來襲的很可能會是大量且高密度的各類遠程火箭、巡弋飛彈和彈道飛彈,而這些武器所設定的目標應為前述的軍事敏感地點。
除了特殊目的外,戰爭的目標通常都是摧毀武裝部隊的有生力量(泛指有戰鬥力的部隊)或防禦體系,很少會以一般平民做為目標,這也是為什麼美軍對於戰爭中平民的死傷,通常都會用附帶傷害(Collateral Damage)作為描述。
以台海戰爭而言,敵軍一旦點燃戰火,應會在第一波攻擊中盡可能削弱爭奪空優的阻力,突襲的時間可能是在凌晨2 ∼ 4點左右,除了利用人們在睡眠時放鬆警戒的傾向外,在這個時間點攻擊,才能趕在「始曉」(太陽出來的時間)前發動第二波補充攻擊。
相關新聞:萬安演習一連4天!外送「這時段」沒得叫、搭公車有影響?各縣市時間、管制一文看,違者罰15萬
以下我們將模擬台海戰爭的進程,說明該如何從這48小時安全活下來。
階段1:警報響起➡約3 分鐘➡飛彈落地
當飛彈來襲時,我們唯一能提前獲得的警示,是部署在全島各地雷達站台所探測的情報。這些雷達站台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不間斷對空偵測,搜索朝台灣上空飛來的各種空中飛行物體。
目前台灣防空警報的定義,係指自臺灣本島沿海邊緣70海里(約80英里)、澎湖地區沿海邊緣起65海里(約75英里)為警報發放線,在空軍作戰指揮部空中管制中心(簡稱ACC)獲知敵機或不明機航跡,判明有進襲臺灣本島及澎湖地區之可能,並進入我警報發放線以內時,即下達緊急警報命令;外離島部分則由各防衛部、守衛部就其防區狀況決定。
70海里約當130公里,若以2倍音速換算,我們從偵測到飛彈入侵警報發放線,到飛彈落地,大約有3 ∼ 4分鐘的預警時間。
階段2:就地避難
這場戰爭的序幕,多半會在某一個漆黑的夜晚,大家被手機的國家級警報及全島同步施放的空襲警報驚醒開始。
當警報響起時,你可能在家裡或室內、可能在市區或戶外、又或者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在開車或騎車⋯⋯,無論你身在何處、正進行什麼活動,都必須盡快應變,就地避難。
就地避難的重點是:遠離窗戶和玻璃、尋找掩蔽、採低伏臥倒姿勢,並注意保護頭部和肺部。建議你不妨事先假想模擬,遇到每一種情況時,各自應採取何種應變措施。
請記住,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你都必須假設,政府或社會的救濟或救難措施是不存在的,你必須依賴你自己。
警報響起時,你在家裡或室內:
❶穿上衣服、嘴巴微張(避免氣胸)
❷遠離窗戶或拉上窗簾、鐵捲門
❸移動到無窗戶空間(通常是浴室)
❹若距離爆炸地點近➡臥倒或蹲坐避難
當接獲防空警報後,你首先的動作除了穿好衣服、嘴巴微張(避免產生氣胸)外,就是必須遠離任何房間窗戶的玻璃,若能拉上窗簾或鐵捲門更好。因為隨後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可能會震破窗戶的玻璃,四處濺射的各種高速碎片可能會造成你以及家人嚴重的割傷,拉上窗簾或鐵捲門便是為了稍加減緩這些碎片的速度。
但在拉下鐵捲門之前,須考慮接下來可能會面臨斷電或變形而無法打開的狀況,除非你的鐵捲門能手動開啟、或有預留可手動開啟的小門,否則請務必留下至少一個成年人可鑽出的高度,不要完全拉下,以免反而受困屋內。
此時切勿離開住所衝到街道尋求避難,因為現代建築大量使用的玻璃帷幕,可能會在爆炸的衝擊波中遭到大面積的破壞。高速下墜的玻璃跟子彈一樣危險,這些從天而降的玻璃碎片會讓你在街道尋求避難時,受到致命的傷害。
臥倒或蹲坐,正確的防禦姿勢
此時最佳的策略是找到一處沒有窗戶的房間,然後緊靠牆根與地板後,採低伏蹲坐或臥倒姿勢,用雙臂支撐上半身,將胸、腹部微幅抬離地面。尤其注意務必讓胸部離開地面,因為強烈的爆炸衝擊波帶來的空氣壓力差,可能導致人體肺部或內臟受傷。
如果從火光可以判斷你距離爆炸點很近,請記得臥倒或蹲坐時保持嘴巴微張,避免衝擊波產生的大氣壓力差使肺部急速擴張而受傷。
無窗、隔兩道牆,最安全的躲避位置
如果所在室內的每一個房間都有窗戶,那麼就要謹慎選擇臥倒或蹲坐的位置。你可以試著在夜晚從窗外用手電筒照射,或觀察白天陽光照射進屋內的情形,無法被光線照亮的那一面牆,就是房間的安全區域。無論是臥倒或蹲坐,都讓頭部位在距離窗戶最遠的方向,亦即,臥倒時腳朝窗戶、頭朝牆壁;蹲坐時則背部背向窗戶,讓頭部朝裡以便遠離窗戶。
另一個選擇房屋中安全區域的方法,是「兩道牆原則」(The rule of “two walls”),也就是至少躲在兩道牆後面,第一道牆可能會在爆炸時倒塌,第二道牆則可以承受四處飛散的碎裂物等。因此,躲在住宅中兩道牆的後面是較安全的。
解除警報發布後,除非外面有人大聲呼喊,或是擴音機發出疏散指示,否則請不要移動,冷靜下來,不要慌張也不要好奇,靜靜待在屋中等待天亮。一旦天亮可以看清楚地面後,再開始收拾事先準備好的避難、疏散物資,按照事前所做的計畫,與家人出發到更安全的避難所。
作者簡介_邱世卿
民國五十六年生,籍貫台灣彰化,空軍官校七十二期八零年班畢業,曾擔任空軍志航基地補給官、彈藥官,空軍司令部少校資訊參謀官退伍,現從事人工智慧應用研發、在媒體上分析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以及擔任暨南大學兵棋推演課程業師。長期研究國際形勢與區域軍事衝突,定期投稿國防期刊論文。
本文摘自野人出版《戰爭下的平民生存手冊:懂這些,才能撐過黃金48小時【關鍵時刻救你,也救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