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台積電是我們的指標!陽明交大半導體系年花5千萬營運「無塵室」,還沒招生各國已搶預約合作

台積電是我們的指標!陽明交大半導體系年花5千萬營運「無塵室」,還沒招生各國已搶預約合作

譚偉晟

政治社會

攝影 劉咸昌

1387期

2023-07-19 09:28

陽明交通大學新創立的半導體學系,預計在113學年開課,這個不同於半導體學院的教育系統,將如何因應當前半導體人才供不應求的問題?

解決台灣半導體人才供不應求的關鍵拼圖,正要一塊塊拼上!

 

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報告指出,2022年台灣半導體人才缺口平均每月3.5萬人。為了解決人才荒,目前除了台大、陽明交大、成功、清華四所大學成立半導體學院提供碩博士教育,還有台積電與多所大學開設半導體學程,以及多所科技大學與半導體廠合作的相關科系。

 

今年6月,陽明交通大學籌備數年的半導體學系拿到了教育部核准,籌備計畫主持人、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李鎮宜說,這將是擴大半導體人才最關鍵一步,「向下扎根,擴大人才庫。」

 

半導體製造

為了找回以半導體製造為重心的教育,陽明交通大學從兩年多前開始籌備半導體學系。(攝影/劉咸昌)

 

研究型大學首見半導體學系

 

陽明交大的計畫,是以目前奈米學士班為基礎成立半導體學系,並分為奈米組、半導體組,「現階段每年招收60位學生,希望可以逐年增加到90位。」李鎮宜說明,從2020年開始跨系所討論,如今教育部核准後,明年8月1日新學期開始讓半導體學系正式運作,這也將成為台灣研究型大學中的第一個半導體學系。

 

事實上,陽明交大半導體學系的成立,背後是近3年來在台灣半導體教育發展上未能擴大人才培育的問題。李鎮宜解釋,儘管台灣已有四所大學成立半導體學院培育碩博士,但受限大學部向上供應的學生數有限,改善半導體人才缺乏的情況仍不夠理想。

 

李鎮宜以陽明交大電子所固態組為例,這個領域偏重製程研究,「陽明交大自己的學生,徵選的時候開出30個名額,結果沒有任何一人報名。」未受自家學生青睞,李鎮宜解讀是出於產業薪資的差異,特別是晶片設計高於半導體製造產業,讓學生更偏好選擇其他領域。

 

「過去幾年,AI(人工智慧)相當熱門,我們也看到電子電機的學生往那個領域走。」李鎮宜這句話背後,是半導體製造領域從30年前還是電子電機學生最看重的發展方向,如今卻漸漸不得學生青睞。前身為交通大學電子工程所,始終是台灣半導體產業教育重鎮、更曾培育出台積電總裁魏哲家的陽明交大電子所,開始思考如何改變。

 

改變的起點,從2020年逐步展開。「我(2022年)12月1日接下院長前,大家就開始在討論。」陽明交大電機學院院長王蒞君回憶,最初的討論重點,就是要吸引學生回到半導體製造這個核心上。

 

四大半導體教育系統

 

課程側重實務  延伸未來應用

 

「半導體(知識)是從物理、化學到電路設計環環相扣的。」王蒞君觀察,從最基礎的固態物理,透過物理定律製造晶片、提供軟體甚至AI的應用,「這就需要從基礎物理、數學培養。」李鎮宜進一步說明,在扎根基礎的同時,半導體學系也要延伸到未來應用,「比方說量子科學,我們規畫的課程有很多未來科技的項目。」

 

規畫的另一個重點,是讓教學更聚焦。李鎮宜透過量子元件的課程說明,「從三奈米到原子層級,量子效應要怎麼克服?相關材料要怎麼調整?」他解釋,有別於傳統電子電機廣泛的理論課程,半導體學系有其側重的教育內容,「四年會非常扎實,等學生進入研究所便能培養成高階半導體人才。」

 

師資部分,李鎮宜透露,除了校內教授,也持續尋找國外老師。另外,學校的無塵室設備是陽明交大半導體系的一大亮點,光是營運費用一年逾五千萬元。

 

用課程設計栽培重點人才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招收國內外學生。「台積電,是我們的指標。」李鎮宜指出,隨著近年國際半導體產業重要性提升,以及台積電在台灣發展的亮眼成績,陽明交大半導體學系有信心能吸引學生加入。

 

不只如此,李鎮宜也透露新成立的半導體學系正與台積電建立實習機制,「不管是台積電國內還是國外的廠區,我們都有一些產學合作。」有了台積電這個合作夥伴,陽明交大半導體學系吸引了外國學校的目光,「日本熊本大學六月底有來討論合作,我們也有在跟美國普渡大學談。」李鎮宜說道。

 

目前,陽明交大半導體學系雖尚未正式揭牌,但李鎮宜透露已經與越南、馬來西亞的學校簽約合作,「我們希望(陽明交大)半導體學系成為國際人才培育平台。」

 

當少子化趨勢持續,台灣半導體學系的成立,對培養本土甚至廣納國際半導體製造領域人才,肯定是重要助力。

什麼抗爭遊行、水炮煙霧彈、甚至實彈射擊,美國人與歐洲人看得多了,不就是人們反對政府政策而抗爭嗎?「香港言論自由?干我X事?」「我也去過香港,挺自由的嘛!不知道港民在爭什麼、激動什麼?」「沒投票權?我自己是美國人,我都二十年不去投票了!」以上是NBA事件之前,一般美國人對香港抗爭的認知。

 

但突然之間,全美國的電視台與媒體,都在報導中國強迫火箭總管莫瑞、火箭隊、NBA籃協、甚至美國政府、美國人民必須向「中國人民」道歉的新聞!這都哪兒跟哪兒啊?仔細一瞧,原來是因為莫瑞在個人推特(Twitter)發出「Fight for Freedom, Stand with Hong Kong.(為自由而戰,與香港同在)」貼文。

 

這就妙了!懂得的人說:「你中國不是有防火牆禁止推特進入嗎?那牆外的一隻兔子打了一個嗝,為什麼你那麼緊張啊?」更懂的人說:「莫瑞的十個字裡,『為自由而戰』沒支持香港獨立啊,『與香港同在』不過就是一種關懷啊,中共為何如臨大敵?」

 

支持港民就是「反中國」

「言論自由」可以有,但不能說?

 

看到妙處了嗎?原來,全世界對港民抗爭的輿論,包括港人自己,除了幾百人之外,沒有一個人在呼喚「香港獨立」,反倒是中共自己發明了一條公式:「支持港民抗議=反對中國=支持香港獨立」,並把這項自我心虛的公式強塞放入任何同情港民的人嘴內。這就好像一個人在自己褲子裡放了一個暗屁,本來自己不說、誰也不知道,但這人卻主動脫下褲子對四周的人說:「屁是你放的!」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你說,這不是「神風自殺機」的精神是什麼?籃球、棒球、美式足球,乃凝聚美國社會的三大聖牛,代表了美國文化的精髓。拿聖牛開刀,連小學程度的美國人,都會為之側目。不諱言地講,包括九一一恐怖攻擊世貿大樓事件,都還會有一小部分美國公民感覺那是美國罪有應得,但霸凌美國的籃球運動?腦子進水了吧!

 

中共善於宏觀論述,一套一套的不管是邏輯成理還是強詞奪理,終歸會有一部分人被惑。如果是美國某大牌學者撐起「言論自由」的大旗來支持港民行動,中共或許有一搏的機會,但一位籃球界人士表達他樸素的自由理念,中共為了殺雞而啟動了整個國家屠宰場,似乎令人難以理解。其實,只要你了解什麼叫「中共」,也就不會感到奇怪了。

 

這場「官方」圍剿,背後並沒有一個單一的「官方」,而是一場黨內爭奪主導權的荒誕升級劇碼。由於國內外形勢交迫已經到了臨爆點,中共內部的習派與數個非習派,為接下來的「四中全會」與「二○二二年的二十大」,已經到了顧不得顏面的境界。

 

中美膠著狀態「分水嶺」

挺起腰抗中國、彎下腰慘被霸凌

 

讀者或許可這樣想像:大街上幾個幫派圍坐在一張桌子前,桌上有各種武器,經濟的、金融的、軍隊的、意識形態的、民族主義的,都可以置對方於死地,此時已管不著什麼武器,誰先搶到拿來用就是了。殺紅了眼之後,桌邊各派的小弟也抓起菸灰缸、花瓶、酒杯互扔,愈演愈烈,至於是否傷到圍觀的人群,自然也無暇顧及了。霸凌NBA事件一開始可能只是某派某人隨手扔出的一只「民族主義」菸灰缸,但交火之下,為了爭奪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權,爛招就螺旋上升了,直至形成集體自殺機。

 

動到了籃球迷,就動到了美國六○%左右的選票,這比動蘋果手機的後果嚴重一百倍。美國政客的嗅覺豈是用來吃素的,所有那些原先想與選民溝通中國問題、卻因議題太抽象而難以著力的議員,都撿到了大炮,從此向大眾解釋他們為何示警中國的原因,也再容易不過了:「中共不但威嚇我們的科技公司、金融機構,現在連我們的體育、好萊塢都要開始霸凌、開始言論審查了。」阿拉巴馬州的老農,這話一聽就懂!可憐的是在美國生活的華人,恐怕日後沒有人要和他們打籃球了。

 

雖然NBA協會為了中國市場而做出一連串軟化的姿態,但是參眾兩院兩黨議員,卻不可能對中共黨媒服軟,他們只會順著議題發酵,最終延伸到自由及人權的領域。德州共和黨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這不就到了香港,國會正在進行的《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也會加速。箝制NBA球界的自由言論,極可能就此成為中美膠著狀態的分水嶺。日後,美國與西方大眾眼中,恐怕只剩下兩種大型跨國企業:那種挺起腰面對中國市場的,還有那種彎下腰屈服中共霸凌的。

 

中共自我塑造的世界形象,從「硬實力」轉向「巧實力」,再轉向「銳實力」,但這回,三十年來花費上兆美元成本、精心打造的統戰成果,竟毀於一個籃球。中國已故總理周恩來引以為傲達成中美建交的「乒乓球外交」,葬送於當代領導人的「籃球濫交」,不可不說,中共已進入「笨實力」的境界。

 

在中國的NBA

延伸閱讀
畢業去台積電薪水就比教授高!從「大學教授低薪悲歌」看半導體人才荒:40年前紅利啃完後,台灣怎麼辦?
畢業去台積電薪水就比教授高!從「大學教授低薪悲歌」看半導體人才荒:40年前紅利啃完後,台灣怎麼辦?

2023-07-12

半導體人才系列報導》業界人才斷層是現在進行式!台灣被全球追著做晶片 但人才危機正在成形
半導體人才系列報導》業界人才斷層是現在進行式!台灣被全球追著做晶片 但人才危機正在成形

2023-07-12

半導體人才系列報導》前科技部長陳良基:企業面對科技競爭出現嚴重困境 ,「教育部應聽聽企業聲音,而不只教育學者的聲音」
半導體人才系列報導》前科技部長陳良基:企業面對科技競爭出現嚴重困境 ,「教育部應聽聽企業聲音,而不只教育學者的聲音」

2023-06-30

陽明交大攜手美國普渡大學,簽署「台美半導體人才躍升計畫」!攜手發展科技人才培育
陽明交大攜手美國普渡大學,簽署「台美半導體人才躍升計畫」!攜手發展科技人才培育

2023-06-18

半導體人才系列報導》桃園這大學的理工研究所 學生沒畢業就幾乎被業界搶光!為何半導體不見得是年輕學子首選?
半導體人才系列報導》桃園這大學的理工研究所 學生沒畢業就幾乎被業界搶光!為何半導體不見得是年輕學子首選?

20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