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電廠更新環評受到外界關注,從2017年提出環評至今仍在審查程序,甚至近連兩次專五審會議都還卡在程序問題,無法進入實質審查。但是在此同時,北部地區的用電需求仍持續成長,協和燃油機組預計2024年除役,台電推動「以氣換油」銜接供電並改善空污。既有機組除役在即,新建機組推動受阻,北部供電缺口該如何解?
區域電力平衡為首要 協和更新是北部電力的重要源頭
長途輸電將增加能源耗損,也將加重電網負荷,因此電源開發需以「區域平衡」為原則,才能有效降低風險。目前北中南地區皆加速推動燃氣機組計畫,包括大潭、通霄、台中、興達、大林等更新計畫,反觀協和電廠所屬的「北東電網」,卻面臨迫在眉睫的供電缺口。
北東電網供應基隆、新北汐止及台北南港等地工商發展之電力需求,從南港、汐止沿著基隆河谷延伸至基隆港,攸關北北基480萬人口的用電權益。台電預估2025年用電需求將成長至600萬瓩,但隨著區域內機組陸續除役,未來僅剩花蓮的和平電廠130萬瓩,屆時供需缺口恐達470萬瓩,而且受到區域內機組故障和電力輸送能力限制等外在因素的影響,無法保證其他地區的電力能足量供應,即使輸送也需要其他地區增加發電來供應。
協和更新計畫興建2部總裝置容量260萬瓩的燃氣機組,可就近供應電力提升電網韌性,提供基隆、新北汐止及台北南港等地工商發展之電力需求,且天然氣在全球能源轉型過程被視為重要的橋接能源,其快速升降載特性更可與再生能源互補,穩定區域供電平衡;加上其低碳之優點,協和推動「以氣換油」,可以減少96%的空污排放許可量及52%碳排,改善地方環境空氣品質。
台電:歷經長期溝通 產出「東移方案」
協和更新計畫自2017年提出環評,歷經5年的社會討論,這段期間台電也廣納各方意見,召開多次的地方說明會、座談會,以及拜會在地如基隆市政府、議會、漁會、民代等,也在環評會議上接受環評委員審查及指教,協和更新計畫從1.0調整至3.0東移方案,也是經過多次社會溝通及廣納意見而產出的具體方案。
「東移方案」規劃將預定填地興建儲氣槽的區域東移,填海面積也大幅減少,原本各界關切可能受影響的潛堤珊瑚區及大海扇區,皆可保留下來。為進一步保育珊瑚生態,台電也以達成珊瑚零淨損失為目標努力,將生態保育概念納入海堤工程之設計,以人工營造與自然著苗機制並兼方式進行珊瑚生態復育,營造生物多樣性環境。
「東移方案」開發範圍不變 程序問題已釐清
有關環評程序,台電強調「東移方案」並未超出原開發範圍,在去年7月7日的專四審已具體提出,並且已進行實質審查,並非新案,相關海域生態普查也已完成。
此外,環保署已釐清,「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為非屬環保署主管法規之爭點,屬基隆市政府依漁業法規定進行之審查,屆時仍須由開發單位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經濟部)釐清說明,並依該法規辦理。亦即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法規與環評法規為不同法規及程序,各自依其法規執行,因此環評仍依環評程序進行,並不以其他法規審查結果為前提。
東移衍生港安質疑 台電:透過科學模擬確保安全
安全是台電規劃方案時的首要考量,也經過操船模擬及水工試驗驗證進港及靠泊安全,且結果經過第三方驗證。未來預估每月平均2艘LNG船進港、每次所需時間約30分鐘,且與其他商船錯開,優先禮讓國際郵輪進港,把對基隆港的營運降到最低,未來也將會同港務公司,進一步擬定LNG船進出港與繫泊作業規定。
協和經過超過6百次的操船模擬,由基隆港的引水人進行操作,已找出可以安全操航進港的情境及模式;水工模型試驗結果也顯示,東移方案對於基隆港碼頭及協和卸收碼頭均可符合靠泊要求。水工模型試驗及操船報告書都經過第三方驗證,航安及港安無虞。
借鏡國內接收站經驗 兼顧環境與建設的平衡
外界常常認為建設就會破壞生態環境,但綜觀國內其他接收站建設,有許多經驗可以借鏡。例如,高雄永安接收站開發後,不僅冷卻水可供漁民養殖,水域內反而出現美麗珊瑚;或是曾經引起熱烈討論的三接,也證明藻礁生態一直在,柴山多杯孔珊瑚族群增加,殼狀珊瑚藻種類變多,小燕鷗的繁殖成功率也大大提升。
協和電廠當年其實就是填海造陸興建而得,建廠後為了抵擋海浪,設置了人造潛堤,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反而成為孕育並保護生態的良好人造棲地。人造設施只要透過良好保育及管理,其復育成果足可媲美保護區,兼顧環境與建設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