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219億學費補助政策超有感!但未排富、壓縮弱勢生補助、公私立大學資源不對稱,問題怎麼解?

219億學費補助政策超有感!但未排富、壓縮弱勢生補助、公私立大學資源不對稱,問題怎麼解?

林良昇

政治社會

攝影/ 陳睿緯

1386期

2023-07-12 09:00

全台近90萬大學生,超過三分之二就讀私立大專校院,政府砸錢補助學費,固然是最「有感」政策,但要解決公、私大資源分配傾斜問題,提升高教品質,達到教育平權,需要比發紅包更全盤的政策。

「0到22歲國家一起栽培!」為了弭平公、私立大專學雜費落差,6月20日,民進黨總統參選人、副總統賴清德拋出補助私立大專學雜費的政策方向後,行政院旋即在6月29日拍板,將以「教育平權」為核心,全面減免私立大專學雜費3.5萬元。從提出到宣布,短短不到10日,政策牛肉火速端上桌。

 

這項政策預計2024年2月正式施行,屆時,以往每年平均比公立大專生多繳5萬元學雜費,涵蓋全國在學比率超過三分之二、總計約59.1萬名私大生,將全面受惠。

 

不只私大生有福利,行政院更加碼推出三項配套措施,在「拉近差距一+三」方案中,納入加碼減免大專經濟弱勢學生學雜費、高中全面免學費、精進就學貸款等,總預算達219億元,由中央政府全額支應,擴大照顧到63.4萬在學生。

 

政府提出學雜費補助政策,推動「教育平權」,但高教問題依然 難題未解。

政府提出學雜費補助政策,推動「教育平權」,但高教問題依然難題未解。(攝影/陳睿緯)

 

沒有排富  壓縮弱勢生補助

 

重大政策火速宣布上路,在明年初總統大選前的敏感時刻,受到高度關注。儘管在政府揮著「教育平權」大旗,力主為學生減輕負擔下,政治上反對聲浪不大。然而,只補助學生端,未根治私大資源分配不足、體質不佳等危機,仍無助改變高教結構性問題。全國私校產業工會理事長吳忠春就直指,補助學費只能解決部分問題,「治標不治本。」

 

全面補助私校生,未設計排富機制,是政策推出後引來的第一個質疑。長期關注高教政策的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戴伯芬點出,該政策是「雨露均霑」,當然可減少學生負擔,卻連「不需要的人也給了」。她直言,社會福利重在補助弱勢,但齊頭式補助3.5萬元,不能達到真正的公平正義,甚至削減了政府「資源再分配」的功能,對弱勢生的額外生活照顧就被分走了。

 

針對資源排擠問題,教育部強調中央政府賸餘連年增長,財政狀況無虞,會在教育部年度預算中以「外加」219億元預算的方式支應,做長期性的推動。

 

不過,即使整體高教資源餅變大了,如何「分餅」還是最終關鍵。事實上,長期以來,政府對於公、私大資源分配嚴重傾斜,私校經費來源不足,影響辦學品質,被認為是教育體制結構失衡的關鍵。

 

民進黨立委莊瑞雄就在民進黨團記者會上舉例,109年度教育部補助全國大專校院經費中,國立台灣大學獲75.1億元,平均每名學生23萬元;私立淡江大學僅獲3.2億元,平均每生1.3萬元,補助落差很大。

 

其次,教育部在推出被稱作「5年5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結束後,自2018年起,推出「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作為接續的競爭型經費計畫。該計畫以5年為一期,總經費836億元,今年開始的第二期則擴編134億元,到了5年970億元的規模。

 

翻開教育部統計,計畫實施至今6年,光是國立台灣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成功大學4校,每年獲得的經費都超過10億元,合計拿走計畫經費的三分之一。

 

更嚴重的是,在18.5萬的大專經濟弱勢學生中,有近8成就讀私大,造成經濟弱勢者付更多學費、得到更少資源,出現「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M型化現象。

 

齊頭式補助惹議! 一次看懂拉近差距1+3方案

 

資源不對稱  差距愈拉愈大

 

曾為公共行政學者及教授的民眾黨立委張其祿認為,教育部補助私大生學雜費,確實可以稍微拉平公、私大間差距,但仍無法改變根本問題。近年來,私大面對公立大學愈來愈不對稱的競爭,少子化造成生源變少,政府還推動重點領域的《產學創新條例》等,讓公立大學名額增多,得到更多政策性補貼,讓私大愈辦愈弱勢。

 

其實,從數據不難看出,私立大學在補助經費不足下,高度仰賴學雜費收入。根據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資料,110學年度所有私大學雜費收入,占總收入比率平均超過5成,補助收入僅占總收入約17%;公立大學的學雜費則平均僅占總收入的兩成。

 

身兼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的私立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點出,教育部的學費補助政策,他並不反對,甚至若能讓公、私大學費更相近,有助增加私大對學生的吸引力,提高競爭力。

 

但話鋒一轉,何明果直言:「學費太貴這件事,私大背了黑鍋。」過去外界都把私校學費貴與公平受教權連結在一起,但這其實是兩件事。他認為,這次推出的政策,較像是「社福政策」,而非「教育政策」,在政府補助私大的經費占私校總收入低的情況下,私大為辦學找收入,本就該合理調整學雜費。

 

事實上,大學學雜費並非沒有調整機制,依據《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規定,有相關公式計算,還要經過學者、學生等代表審議,但在教育部「教育公共化」主軸下,長年學費凍漲的政策方向,讓大學校方「看得到吃不到」。

 

何明果指出,大學學雜費上次明顯調漲已是19年前,他當時在業界,清楚當年基本工資是15840元,但現在已超過2萬6千元,提高了三分之二;就連軍公教調薪,政府也要私大比照替校內教職員調薪,但學雜費卻長年「屹立不搖」。

 

近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核定經費概況

 

學費調幅小  私大無以為繼

 

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112學年度學費基本調幅上限為0.53%,以一學期學雜費3萬至5萬元計算,最多只能調漲159元到265元,對校方僅是杯水車薪,也因此,今年僅4所大學提出申請。

 

羊毛出在羊身上,何明果認為,教育本身有成本,只是「誰去負擔成本?」每年幾百元學費調整幅度,對校方幾乎沒意義,去申請的大學只是「爭一口氣」,學費凍漲的結果就是各校都在苦等政府補助。他強調,大學應要能自主,政府若用相同標準,要求私大符合公立大學規定,就應得到同等補助;若沒有同等補助,就該鬆綁對私大的管制。

 

戴伯芬也同意,辦學要反映成本,學費若凍漲就只能依靠政府補助,政府補助若不足,私大不可能有錢,缺錢的狀況下,直接影響到學生受教權,私大最後只能關門。她認為,比起單純補助學生學費,更要思考現行資源分配、學費管制是否合理,才能提升高教品質。

 

民進黨立委吳思瑤則對政策抱持正面態度,她認為補助私大生學費,讓學生有能力負擔後,私大會有更好的市場條件吸引學生就讀,較後段的公立大學也會受到壓力,辦學力求進步,形成正向循環。

 

政府落實教育平權,拋出政策拉近公私立學校學費差距,立意良善,確實可減輕部分學生負擔,但純粹撒錢補助容易,後續隱藏的高教問題仍嚴峻,必須積極面對,不是光靠打強心針就想一劑搞定。

延伸閱讀

「0-22歲國家一起栽培」!私立大學全面補貼3.5萬學雜費、高中職免學費,政院拍板70萬人受惠
「0-22歲國家一起栽培」!私立大學全面補貼3.5萬學雜費、高中職免學費,政院拍板70萬人受惠

2023-06-29

47.3萬學生受惠!私立大學學費明年將補助5成差距、2.5萬起跳,賴清德:落實教育實質公平
47.3萬學生受惠!私立大學學費明年將補助5成差距、2.5萬起跳,賴清德:落實教育實質公平

2023-06-20

東吳大學表態願意「週休三日」!教師薪水、學雜費降不降?校長1理由不支持...教育部說話了
東吳大學表態願意「週休三日」!教師薪水、學雜費降不降?校長1理由不支持...教育部說話了

2023-05-15

紐約豪門家教對有錢人的第一手觀察:不靠獎學金負擔孩子一年150萬的私校學費,卻拖欠1萬8的家教費
紐約豪門家教對有錢人的第一手觀察:不靠獎學金負擔孩子一年150萬的私校學費,卻拖欠1萬8的家教費

2023-02-24

16所大學擬漲學雜費 教育部:凍漲影響教學品質
16所大學擬漲學雜費 教育部:凍漲影響教學品質

2018-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