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數十萬人自學社團的背後,是李宛軒面對父喪的悲傷故事。(圖/李宛軒提供)
喪父之痛 在網路找到出口
是什麼契機,讓一個內向的小女孩,一頭栽進網路世界,實現助人的夢想,也從中找到自信和目標?一切,得從一個揪心的故事說起。
「我爸是在我小六下學期,三月底過世。」談起父親,李宛軒冷靜的語氣裡,藏著一點悲傷。她和父親感情很好,小時候一起睡覺,父親常會跟她講歷史故事,教她功課,分享生命經歷,扮演她人生中最舉足輕重的「引導者」角色。直到有一天,父親因胃癌倒下,李宛軒的世界彷彿也跟著崩塌。
「爸爸可能也不太希望讓我們看到他生病的樣子。」李宛軒回憶,父親住院期間,她只探病過兩次,當時父親消瘦的身影,讓她幾乎認不出來,「但我一直忍著不要哭」。第二次在加護病房,看到病危的父親全身插管,小小年紀的她,終於忍不住嚎啕大哭,父親卻已無法回應她,那是兩人的最後一面。
讓李宛軒意外的是,父親過世後的五個月間,她幾乎沒流下一滴淚,「是我不難過嗎?」事後她才發現,那是難過到極致,根本無法反應。家逢變故,又面臨升國中階段,她頂著壓力進入私立曙光女中國中部資優班,面對身邊同學高手如雲,她開始陷入自卑和自我懷疑的情緒。
失去人生最重要的引導者,李宛軒形容,一切都變了,她經常自問「為什麼我國小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可以很快樂,可以考好成績,但是爸爸走了,什麼都沒有了?」她用「痛苦」定義那段時期,不只一個朋友也沒有,不太敢講話,甚至「內向到有點自閉的程度」。
喪父影響不僅於此,家中頓時失去經濟支柱,本來是全職家庭主婦的母親必須外出工作,李宛軒不只要獨立,還得照顧比她小六歲的弟弟,龐大的學業壓力和經濟負擔,讓她在國二轉學到公立國中。
現實生活種種困境,讓李宛軒試圖在網路世界找尋出口。她想起,父親在世時,經常帶著她思考問題,「討論」一直是她最習慣、也是喪父後最缺乏的學習方式,她決定從這一片泥淖中爬起來,透過成立學習討論群組,幫助他人的同時,也彌補失去父親的苦澀。
國一升國二的暑假,十三歲的李宛軒嘗試在臉書創群組,開始有了幾百名網友加入,這也是日後「國中學習討論群」社團的雛形。為了經營這個自學交流平台,李宛軒排除萬難,國中時期的她,手機沒有網路「吃到飽」,得靠母親分享熱點,但母親原先不支持她經營社群,總認為她自顧不暇,應好好專注課業。
所幸,李宛軒沒有被勸退,她除了把握每天短短十分鐘,經母親許可的「上網時間」,還經常趁空檔跑去便利商店,使用免費網路。甚至在學校晚自習,還偷偷用紙筆寫下「社規」,等待有網路可用時發文。靠著她積極努力經營,社團逐漸擴大規模,成為同齡人仰賴的共享學習平台,至今衝破三十萬人。

不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李宛軒也成立「學生的心聲筒」臉書專頁,關注同齡學生的心理健康。(攝影/陳睿緯)
從自我療癒昇華到關心他人
到了高中階段,李宛軒不僅再成立「高中學習討論群」,更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層面,設立了「學生的心聲筒」粉絲專頁,供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匿名發文,傳達心聲。這個想法,來自一段自我療癒昇華到關心他人的過程,原來,李宛軒在高一時,因家庭、人際關係和學業因素,再次陷入低潮期,變得更不敢說話。
「內向的性格讓我更常使用網路」,她發現,其實很多人像她一樣,需要有個出口,不見得是喪父,可能是家庭失和、課業壓力沉重,覺得日子過得很絕望,透過網路「講出來」的過程,可以讓別人知道,進而得到支持、找到共鳴,「就好像不只是我一個人在面對問題。」
「沒有傘的孩子跑比較快!」陳瑞榮形容,李宛軒就是沒有傘,所以想辦法去跑,有強烈的目標和重心,異於其他學生,透過網路工具帶給跟她有相同狀況的孩子支援,更沒有因此放棄升學,令人佩服也心疼。
從國中到高中,李宛軒一口氣經營三個社群,創造上億流量,帶給無數同儕課業和心理上的協助,未來她還要繼續經營,並打算找更多人一起管理,「或許,可以傳承到下一代。」她笑說。
今年高中畢業的她,已透過特殊選才管道,申請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百川學士學位學程。這是個不分系的學程,李宛軒雖選擇「教育科學」領域,但她也坦言「我不是對未來非常明確的人」,接著語帶淘氣地補充「你去問一個高中畢業生,應該沒有人很確定未來要做什麼。」
竹北高中專輔老師張明敏認為,李宛軒是強調多元表現的「一○八課綱」的典範,她在校成績不算頂尖,但將人生經歷轉化為成長的沃土,把痛苦經歷轉為助人的熱情,未來是「無可限量」。
李宛軒不把未來說死,願意嘗試各種事情,如她在申請大學時自述,不同於鋼鐵,自己反而像是「皮球」,不是單純堅毅,而是充滿彈性會彈跳;也許,她的未來也會像皮球一樣,堅韌有彈性,能夠不受限地跳往任何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