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能源轉型,政府近年積極劃設土地,供太陽光電業者架設太陽能板。但多名學者指出,政府放寬土地使用限制過程不透明,且衝擊農漁民生計與產業,因此80名學者發起連署,呼籲政府能從長計議,來建立明確的綠能發展區位劃設原則與總量管理,並落實資訊公開與社會參與。
2015年民進黨政府上任後積極發展再生能源,為達到2025年20GW的太陽能發電目標,經濟部、農委會近年已陸續公告約2萬公頃的土地供太陽能板設置。
但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若要在2050年達到40GW至80GW的太陽能發電目標,仍需再增加2至6萬公頃的土地面積。因此,農委會與經濟部近日又規劃,將「低地力」與「不利耕作」的土地劃為可設置光電的「綠能發展區」,共2萬公頃。
學界批評:政府規劃光電用地過程不透明,已偏離國土計畫精神
但由空間規劃、環境生態等各領域學者組成的「能源公正轉型監督小組」,認為現行規劃「綠能發展區」有不周全之處。該小組於6月20日召開線上論壇,邀集8位專家學者從不同觀點分析現行光電政策。
學者認為,政府藉由各式名目開放土地使用限制,已逐漸偏離國土計畫之精神,並在苗栗後龍、台南七股、屏東訪寮等各地引發抗爭,更有「光電滅農」、「光電滅漁」的質疑聲浪,使民眾失去對「能源轉型」政策的信任。
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副教授黃偉茹指出,最近農委會公告的2萬公頃,形同台北市的大半面積,是非常龐大的土地規模。但政府在規劃「綠能發展區」的過程,並未說明劃設程序,針對「低地力與不利耕作區」亦缺乏具體定義,令學界相當焦慮。
彰化大城七成土地在種地瓜、花生 竟被列入「不利耕作區」
舉例來說,被列為「綠能發展區優先推動示範區」的彰化大城,更有70%目前是農作使用、13%為水產養殖使用,當地的地瓜農民也表示該地區雖然是砂質土壤,但也有適合的作物。黃偉茹質疑,這樣的土地為什麼會被列入「不利耕作區」?
黃偉茹說:「政府沒有公開討論與民眾參與的程序,就直接解放土地管制,形同給予一張空白支票,我們還不知道最後支票會填上多少數字。」
黃偉茹強調,參與連署的學者們都了解乾淨能源是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其中一項,「但我們不希望為了達成其中一個目標,而去減損其他目標,而是希望更進一步地,達成兩個以上的目標。」
學者:「淨零排放」的討論不應簡化為「綠能」
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廖桂賢也指出,她支持「淨零排放」與發展再生能源的政策,但政府目前不論在光電、風電的規劃上,都非常急就章。特別是台灣作為一個島國,一方面面臨鄰國的強大威脅,一方面糧食自給率非常低,政府又要將更多農地劃入「綠能發展區」,卻未清楚說明「低地力」與「不利耕作」的定義,令學界非常憂心。
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德容則表示,過去政府劃設的「漁電共生專區」已引起漁民反彈,大面積的魚塭切割部分給光電業者設置太陽能板,造成農地的破碎化,更限縮了野生動物棲息、覓食的空間。
廖桂賢最後強調,淨零排放的討論不應簡化為「綠能」,應納入各種社會經濟活動以及生物多樣性等不同面向,呼籲政府能花點時間重新研議,在科學基礎上與社會溝通「綠能發展區」的劃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