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383)
三名不同領域的受害人,爭相走入這場吸金案暴風中心,共付出7千萬元慘痛代價。
自認理性謹慎、投資行為保守的他們,為何在詐騙話術層層牽引下,終究擋不住誘惑?
一家民間借貸媒合平台,主打高獲利,以不動產為抵押品標售債權,過程卻從未出示債權抵押文件;合約到期保證可拿回的本金,也未如期返還。破綻百出的運作手法,為何仍讓數千名投資人前仆後繼跳坑,不惜賣房、貸款砸重本,跌入這場驚天騙局?
今年4月,台灣爆發首起網路借貸媒合平台大型詐騙案,imB負責人捲款潛逃,吸金逾25億元,受害者上看近萬人,當中不乏高知識分子、高官和經驗豐富的投資老手。三位損失慘重的受騙民眾,向本刊自揭入坑血淚史,還原imB如何用層層話術哄騙,攻破心防,誘使他們一步步走入陷阱,無法抽身……。
「我算是投資行為很保守的人。」在imB投入2500萬元的傑生(化名)這麼說。
約莫10年前,中國P2P(Peer to Peer,個人對個人)借貸平台風起雲湧,他小試身手丟入10萬人民幣,成功獲利,促成一次美好的投資經驗。幾年後,中國P2P大量爆雷,出現雪崩式倒閉潮,他幸運在那場金融災難中倖免;10年後,卻沒能躲過在台灣重演的假債權風暴。
2020年9月,傑生在臉書看到imB廣告,親自參與說明會,觀望半年才決定加入。簡單說,imB提供的是「二胎房貸借貸媒合服務」,讓有資金需求、無法透過銀行借款的人,以不動產作為抵押品,將債權上架平台,再媒合投資人認購,提供資金給借款人,賺取高額年息,平台則從中收取手續費。
傑生說明,一個案子進來,imB會先找原始債權人、也就是所謂「大金主」,快速放款給借款人,再將債權上架平台,分割給一般會員、也就是「小金主」認購,額滿回補給大金主,「像是水池的概念,等新的借款人進來,大金主就能很快再接下一輪,不斷翻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