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債權真假時
稱當大金主可看文件,又反手勸退
只是,平台運作未如外界想像透明。上架的債權標的,雖會列出不動產抵押物件價值、銀行估價等資訊,卻沒有原始抵押文件,平台以「保護個資」為由,連實際的物件地址、借款人姓名,也未完整公開,僅以「××地號」、「陳○○」示眾。
「這樣怎麼看得出是真是假?」在投資前,傑生謹慎地向平台拋出多數投資人都會有的共同疑問,但面對這道「必考題」,imB也有備而來。
「他們告訴我,若覺得是假的,可以跟平台聯繫,假裝自己有借款需求並可提供不動產抵押,絕對借得出來,債權也會上架。」眼看傑生仍存疑,業務員再轉換話術,鼓勵他成為所謂的原始債權人,就能直接看到借款人抵押的原始文件;至於當大金主的門檻,要投資滿1年、金額達5百萬元,且帳戶另有5百萬元資金。
這對傑生不是難事,但對方或許是擔心傑生真的起心動念,想藉此一窺原始文件,業務員馬上又玩兩手策略,以原始債權人「年利率不到1%」、「帳戶和印章要給公司」、「收入須報稅」等負面說法,誘導他打消取得文件的念頭。
「但這兩個環節,已經降低了我的戒心!」按傑生的邏輯,若任何人都能成為債務人、稍有條件者也都能成為原始債權人,平台「open to all」(對所有人開放),代表債權應該是真實的。
投資初期,他審慎研究每個案件,只敢10萬、20萬元小額分批投入,「我認為只要分散風險,就算A案掛掉了,借款人不還錢,其他案子還是存活,風險是可控的!」
imB業務員還會提供教戰守則,告訴投資人多挑雙北的房子、貸款成數不要太高、要評估哪些項目,「講得頭頭是道,結果全部都是假的,我還傻傻陷在裡面,擔心自己選到不好的投資標的,努力去認識每個案子。」傑生愈說愈激動,壓抑不住怒氣。

要求拿回本金時
以提高年息甜頭,利誘投資人續約
按照imB遊戲規則,投資不動產債權的年息是9%,假設投入1百萬元,第2個月起,每月就能拿到7500元利息,一年合約結束可拿回本金。但事實上,等到合約期滿,imB幾乎未返還本金,反而展開新一波洗腦攻勢,說服投資人按時拿到利息就好,本金放著不會減損。
若遇到堅持出金的投資人,業務員會再給甜頭利誘,稱借款人要續約,利息發放不間斷,因續約省下行政成本,可回饋給繼續投資的金主,年息將提高到10.4%,「這又吸引了一些人留下,畢竟多數人目的是為了取得被動收入,只要確定利息發放穩固,不斷加大本金,每月取得收入就愈高。」
但,這種心態,正是釀下許多悲慘故事的開端。
「當我發現每月回饋穩當,就開始跟自己原有的股票、不動產等投資行為比較……;我還推薦親友,現有年利率低於9%的資金,都可以投進來。」傑生身先士卒,將在中部某投報率僅5%的小套房賣出,變現300萬元,全部投入imB,「那案子回饋13%,1個月有3萬元利息,以前出租最多月收1萬元,我認為這是很理性的規畫。」
由於不斷加碼注資,直到imB倒台那刻,傑生帳面累計投資金額高達2500多萬元,但真正留在手裡的利息,僅不到30萬元。加上親友評估有利可圖,分別貸款7百多萬、2百多萬元,掛在他的帳戶上,如今也血本無歸。傑生不忍拖累親友,決定默默吃下近1千萬元損失,總財損高達3500萬元。
以為利息發放穩固
被推銷VIP方案,加碼投入更高資金
相似的慘況也在北台灣上演。另一名投資人、軟體開發商小丞(化名),觀察imB長達兩年,一開始5千元、1萬元試水溫,到第5個月,累計投入40萬元。利息發放穩固,加上平台經營8年,客戶達上千人,有名人代言背書,還參加過金管會指導的金融科技展,他忍不住反問,「這樣你會覺得它不合法、不安全嗎?」
眼見小丞戒心降低,時機成熟,原本就熟識多年的業務員開始向他推銷大額投資的「VIP方案」,一案至少3百萬元,年息高達13%。對方宣稱VIP可取得不動產抵押設定,投資更有保障,他和太太不疑有他,決定用房屋貸款套利,前後砸下3千萬元,僅領過一次8萬元利息,還沒看到業務口中的抵押文件真面目,平台就倒閉了。
場景再拉到另一端。20多歲的Monica財損金額沒那麼高,然而320萬元負債,對社會新鮮人來說仍是不可承受之重,「這筆錢是我說服爸媽,請他們拿房子貸款出來的,真的很對不起他們。」加入imB僅僅4個月就遭坑殺,她形容像做了場噩夢,到現在還沒醒過來。
「外界說被害人就是貪、就是笨,我也知道很多環節看來很詭異,但錢已經在那裡了,又能怎麼辦,只能說服自己繼續相信……。」Monica感嘆,她在imB受害者群組看到很多人損失慘重,生活一夕驟變,卻只能不斷再尋求高風險、高獲利的賺錢管道,寄望一次扳回,看了很沉重,一步錯就容易步步錯。
「這個大洞很難補啊,我負債3千多萬元,公司整個停擺,得先處理其他資產,日子才過得下去。」這段時間,小丞耳聞許多受害人慘況,有人跟太太離婚,有人去跳樓,他決定站出來組自救會,協助被害人整理資料、提告。
會後悔嗎?小丞頓了兩秒說,遇到就遇到了,沒什麼好後悔的,只是這一次栽跟頭,代價未免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