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5月起警方已開始針對「路口不停讓行人」進行取締,加上台南女童過馬路遭撞身亡事件,讓國人更重視行人「行」的安全,但憾事仍不斷。週六(8/19)又再發生82歲老翁走斑馬線遭左轉公車撞上拖行20公尺,送醫搶救不治身亡。
發起「「還路於民大遊行」的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表示,此事故明顯斑馬線設計不當及轉彎處人行道未做突出設計,導致駕駛人轉彎視距不良。
行政院院會上周四(8/17)即拍板通過4年期的「行人交通安全政策綱領」,及提出「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立法,訂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在2030年前降低30%的目標,長期則朝「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邁進。
而《今周刊》早在6月針對行人號誌改革做報導,指出交通部大力推動行人專用時相,盼降低行人事故率執得肯定,但設置尚缺統一原則,讓地方無所適從。學者提醒,號誌只是改革起點,中央應盡快從環境著手,提出改善行人空間的全國性計畫。
(原文刊載於2023/6/14,更新時間為2023/8/20)
今年五月初,台南一對母女走在斑馬線遭左轉車撞上,三歲女童不幸身亡,行人地獄再現,引爆各界震怒。交通部部長王國材事後表示「非常愧疚」,火速下令各縣市全面推動「行人專用時相」和「行人早開時相」,強調這是短期內避開人車衝突最有效的方法。
為徹底洗刷行人地獄汙名,行政院也在五月底拍板「行人優先交通安全行動綱領」,預計七年砸四百億元,從工程、教育、監理、執法四大面向,跨部會打造人本交通環境,並且也拋出今年目標,要在全國設置三五六一處行人專用或早開時相。
人車完全分道是理想
難以有效執行
簡單來說,行人專用時相就是讓行人全部走完,車輛再走,多設置在十字路口,各方向的行人綠燈會同時亮起,行車號誌則全為紅燈,達到人車分道;至於行人早開時相,則是行人綠燈提早幾秒亮起,行車號誌再亮綠燈,以利駕駛轉彎時,能清楚看見已走在斑馬線的行人,避免因視線死角造成事故。
實際攤開六都執行狀況,截止五月底,台北市已設置六三七處專用或早開時相,居六都之冠,高雄市則設置四四一處,新北市二五七處,桃園市一○三處,台中市六十七處,台南市六十四處。以各縣市自訂目標來看,目前高雄市執行率最高,台中市則墊底。
各地方政府更進一步盤點出最危險的「行人肇事熱點路口」,不過各縣市改善狀況不一,桃園市盤點三十處熱點,均已全數改採早開時相;新北市八十五處熱點,僅有四十處設置專用或早開時相;台中市十處熱點也只改善兩處。
儘管最理想的目標是達到人車完全分道,但如何兼顧行人安全和車流暢通,是執行過程的一大考驗。
台北市交通控制中心主任王耀鐸就說,北市曾經在忠孝東路、復興南路口試辦專用時相,但實施後,車流回堵數公里,最後只能終止辦理,退而求其次,改採對行人保護程度較低的早開時相。高雄市交通局副局長劉建邦也坦言,為降低對車流的衝擊,目前早開時相是較普遍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