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壇爆發的台版「#MeToo」浪潮,在短短兩周時間,全面延燒至各個領域。
受害者血淚斑斑的控訴,反映現行性騷防治法規的漏洞,這場運動能否促成改變契機?
一封「為時已晚但也該被好好接住的求救信」,點燃台灣「#MeToo」運動的火種,燒出一場燎原大火!
五月三十一日晚間,一名民進黨前婦女部女黨工發文控訴,去年九月任職期間,遭黨部的合作廠商摸胸性騷擾,循黨內機制申訴卻遭主管冷處理。自揭傷疤的文章一曝光,立刻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民進黨火速道歉,允諾檢討機制,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短短三天內,黨內接連爆出四件性騷舊案。
緊接著,這股從單一政黨捲起的MeToo浪潮,一路從政治圈延燒到體育界、藝文界和教育界。過去兩周,各大社群平台出現一篇篇血淚斑斑的控訴文,愈來愈多不同領域的性騷受害者,決定站出來為自己發聲,大眾這才赫然發覺,原來性騷案離我們這麼近。
現實殘酷
國內平均每年近萬件性騷案
這是從官方數據難以窺見的殘酷現實。據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統計,二○一七年至二一年間,國內性騷案件每年介於五千餘件至一萬兩千餘件之間,平均每年九○九一件,且呈現逐年增加趨勢。至於性騷行為樣態,包括言語或肢體騷擾、傳送色情圖片或偷窺拍照、跟蹤與不當追求、暴露隱私處等。
不過,對照近來遍地開花的案件,顯然數字背後,藏著大量未爆黑數。據勞動部一七年到二一年的「工作場所就業平等調查」,性騷行為若發生在職場,有高達七至八成受害者寧可沉默、不提申訴。進一步調查原因,其中「擔心他人閒言閒語」、「怕失去或調離原工作」、「擔心遭遇二度傷害」、「不知道申訴管道」的被害人,合計超過四成五。
兩大癥結
權勢關係、制度不健全
長年從事防治性別暴力的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下稱勵馨基金會)分析,職場性騷之所以發生及容易被隱匿的兩大關鍵,在於「權勢關係」與「制度不健全」。
儘管國內針對性騷擾防治訂有「性平三法」,適用於不同場域,《性別工作平等法》由勞動部主管,適用在職場;《性別平等教育法》屬教育部執掌,規範校園事件;《性騷擾防治法》則由衛生福利部主責,適用發生在職場、校園以外的其他場所。三法看似規範嚴謹,實際上仍不夠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