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推動雙語政策,教育部獎勵各大學設立全英語授課學程,並資助各高中設立雙語實驗班,地方政府也積極推動雙語國中小。聯經出版社日前出版新書《雙語教育大未來》,今日在國家圖書館,舉辦新書分享會,會中有聽眾詢問AI能取代語言翻譯,不須耗費大量精力與財力推動雙語教育。該書作者、雙語教育專家陳超明則說,國際會議也許可以配置AI翻譯設備,但社交場合則無法取代,人與人間的溝通來自信任。
在《雙語教育大未來》一書中,陳超明表示,儘管各方資源有限,教育單位觀念不同,可能會誤解雙語教育的本意,或弄出一些荒腔走板的作法,但他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讓教育者及家長更深入了解雙語教育的真實意涵、可行策略,幫助家長、老師能有正向的態度應變。
陳超明表示,雙語教育對腦部開發有六大優勢,有效防止認知衰退及失智,例如講英文的時候要花很多時間轉換,腦部電波熱量消耗完全不同;另也能培養多元思維及整合能力、閱讀認知能力、注意力、同理心認同不同思維邏輯,也能帶動學生學校表現與參與。
陳超明表示,雙語教育不是要雙母語教育,也不是要所有人都成為英語系教授。他表示,雙語教育幫助學生使用語言,也能幫助學生強化腦部運作,且在雙語教育中,英文僅是生活或工作的工具,並不是學科,且眾多學校並沒有將雙語教育納入學科及考科,「理化補習班已經存在超過20年了!」
陳超明強調,每個人都可以流利使用自己的母語與英語,每個人都可以說一點英語,有些人擁有更好的英語能力,成為全球化公民,有些人在職涯上使用英文,強化國際競爭力,有些人把英語當成專業研究,不同的生涯規畫,會有不同的語言層次。
在雙語教育中,陳超明認為,是使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包含展現如何做、視覺輔助、做中學,這是教學英語的層次;而在專業英語中,則是使用間單的示範及一些簡單的術語。
至於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陳超明建議,可以了解學校推行雙語的方式,並且與孩子溝通,善用多元的英文學習資源,要求學校建立雙語的雲端教是,以便學生回家複習,與學校或老師溝通事先給予上課的資料,課後可請老師建議一些課外資料,或提供該堂課的中文或英文的精華摘要。但他強調,孩子學會英語需要時間,「2年聽不懂很正常」。
會中有一名持有反對意見的與會者提問,他表示,教育部過去廣設大學,卻未考慮到十多年後少子化。同理,現在推動雙語教育,卻沒考慮到AI、翻譯裝置越趨成熟,未來可能戴上器材就可以進行雙語溝通,雙語教育要花費大筆精力、財力,這樣的投資合適嗎?
陳超明則反問,「AI能取代人類的創造力與腦部思考嗎?」。他表示,語言不僅有溝通,還有思考、理解的目的,若開完國際會議坐下來聊天、吃飯,卻需要拿翻譯機來翻譯,這種方式好嗎?
陳超明強調,人與人間的溝通來自信任,也許國際會議可使用即席翻譯設備,但在社交場合無法做到。另外,單語、雙語、三語小孩的腦部運作不同,AI僅能完成基礎工作,若使用雙重語言,能提升思考力、邏輯力同,AI無法取代人類溝通。
本文授權自聯合新聞網,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4童如何在亞馬遜叢林活40天?13歲姊姊用髮帶搭帳篷、還會磨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