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糧食安全鮮少被討論,糧食自給率快跌破30%,但真正需要關注的是農業「質」的問題,盼農業部的升格能讓農業價值被展現。
農委會即將升格農業部,相信是一個重要轉變,對於「農業在台灣的戰略定位」,似乎有更大的被討論空間。我認為,過去台灣缺乏農業明確的國家產業定位,我們是否需要農業?抑或是土地挪給其他產業使用,是否有更大經濟價值?是否太久沒把農業視為值得投入與發展的產業?在許多重大決策中,農業似乎是被犧牲。
最近台海安全成為焦點,除國防實力外,糧食安全一直鮮少被討論。若海峽被封鎖、對外補給中斷,是需要嚴肅面對的危機。近年台灣糧食自給率不斷下降,快要跌破三○%,且目前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即使此數字很低,但仍在糧食安全上算高估,因為撐著這個比率的是自給率逾一一○%、且食用量不斷下降的稻米。
但其實糧食安全應更關注「質」,在現有飲食結構中,蛋白質特別重要,但其自給率卻被忽略。雞蛋、肉品、牛奶、黃豆等,對於蛋白質貢獻大,但過去政策除稻米以外的糧食,卻無實質的公糧系統支持與作為戰備使用,這半年來缺蛋與缺肉的嚴重狀況是最大警訊。以乳品而言,二○一三年簽訂的《台紐經濟合作協定》,將於二五年全面取消關稅與配額限制,開放牛奶進口,即將對台灣牛奶自給率產生巨大影響,且可能讓許多農民被迫離開產業。有些國家是優先建立長效期的加工生產基地與公儲、民儲系統,作為國際貿易的產銷平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