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去年2月發動侵略烏克蘭,曾經讓700萬烏克蘭人流離失所,卻激發留在家鄉烏克蘭人的抗敵決心。數十萬的烏克蘭備役和退伍軍人、甚至沒有當過兵的平民,志願投效國土防衛部隊(TDF)。
TDF對阻擋俄羅斯進兵基輔,發揮了關鍵作用,正因為有這一批平民戰士的參與,迫使俄羅斯改變戰略,改打消耗戰。
為了補強烏克蘭對抗俄羅斯在兵力上的劣勢,烏克蘭政府早在2014年即招募志願者,參加由輕裝步兵組成的TDF,由專業軍事人員負責武裝和督導。當時由於法律還不准對民間發放武器, 烏克蘭全境TDF訓練始終停留在起步階段,直到去年2月俄羅斯入侵才改變形勢。此後,凡是烏克蘭公民,只要證明身份即可加入,首批TDF部隊在全面戰爭開始後3至4小時,即加入禦敵之列。
TDF在後方主要執行維護治安並保護重要設施,但位於邊境和接敵地區的TDF則直接參與作戰,無論在基輔、車尼希夫、哈爾科夫、馬里烏波爾、蘇梅、盧甘斯克、頓內次克等,都補強了正規軍的作戰。
俄烏戰爭證明TDF建軍的效果。2022年3月以來, TDF 的兵力增至12萬人。如今每個地區和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的獨立旅,還可勻出兵力部署前線。
烏克蘭國家戰略研究所研究員比列斯科夫說,「大規模的分散式抵抗,和烏克蘭難以達到的(軍事)技術優勢同樣重要」。
他說,TDF採用雙層人員配置的架構,讓志願者每年接受120小時的必要基礎訓練,不必退出原有的工作,也能達到普及訓練的目的。投入的資源不多,卻可換得極顯著的回報,搭配形成「非核嚇阻」的強大基礎。
既有烏克蘭TDF形成有效抗戰及嚇阻侵略的經驗,在中國兵力十倍於我們的威脅下,台灣也值得思考建立志願式的「國土防衛部隊」。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將軍主張國防部另外成立國土防衛部隊,形成「第四軍種」。他認為,台灣有200萬後備軍人,軍方一年訓量僅10萬人,根本緩不濟急。
延伸閱讀:
在他的構想中,要採取分散式指揮(Decentralized command),以鄉里社區為基礎,做到機動、分散、存活,如此將會帶給敵人極大的困擾。
綜合烏克蘭的經驗、李喜明等人的主張以及較符合台灣的國情,包括
1. 如何編成部隊
全台以368個鄉鎮為單位,徵選年齡60以下的志願者,不分男女,均可按志向和專長,編成國土防衛隊。烏克蘭TDF採雙層結構,以第一層為配備武器和裝備的主力,第二層是由退伍軍人組成的預備隊,也接受額外的訓練並視需要支援第一層。
2. 幹部的形成
由現役與退役的特種部隊官兵,擔任國土防衛部隊的幹部和教官。國軍早已成立原住民為主的「後備山地連部隊」:後備山地連平日只有常設一位連長的員額,轄下沒有兵力,每年兩次教召或發生戰爭時,200多位原住民後備軍人即成為山地連主幹。軍管區司令部在台灣各山地鄉成立20多個山地後備連,可率先轉型成為國土防衛部隊的示範連隊。
3. 訓練
利用周末實施訓練,軍事訓練重點完全在於熟悉使用武器和基本軍事技能(如配戴防毒面具、地圖判讀、回報座標等)。配備的通信系統、無人機、個人攜行的反戰車火箭和防空飛彈,可另外接受專門訓練。
國土防衛隊員平日各有自己的工作。正如李喜明所說,台灣「還是有很多熱血青年」,但有人不想從軍浪費生命,又想報效國家,國土防衛部隊正好提供管道。烏克蘭TDF也接受由外國部隊提供訓練,甚至接納從外國軍隊退伍的志願者參戰。
4. 裝備和武器彈藥的安置
為便於全民響應國防,國土防衛部隊可接受企業和個人捐助。服裝可與國軍區隔,不妨仿照烏克蘭TDF樣式的作戰服,一面也有烏克蘭人民致敬的用意。按李喜明的建議,武器和彈藥平日可存放在各地的警察局。
▲圖說:我國土防衛部隊除武器外,作戰服可和國軍區隔,或比照烏克蘭TDF,目的在效法烏克蘭全民國防的精神並提高部隊榮譽感。
5. 待遇
既是志願,可視同義消、義警,在受訓和執勤期間支領「協勤費」,只有常設的必要人員支薪。後備軍人加入者,可免除教召及日後的徵召。
正如烏克蘭TDF乃「非核嚇阻」的強大基礎,李喜明指出,「這是最後一層保護,也是最先一層的嚇阻」。願有識者促成這塊「不對稱式國土保衛戰」的最後一塊拼圖。